2006年11月19日星期日

殊途同归

有的时候不得不感慨造化弄人,本来从一个学校出来,因为上了不同的大学,选择了不同的专业,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若干年后,发现大家都在美国学和教育有关的专业。18 年过去了,张辉现在UCLA 学习教育的文化基础(cultural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徐岚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学习双语教学,我和赖芳从经济学院毕业以后,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教育经济学作为自己研究的方向。今天的聚会是在赖芳的家里,她的妈妈正是我们中学的校长。这些巧合让我们唏嘘不已,谁说我们中学所接受的教育对我们没有影响?看到我们都走上了教育的道路,不知道毛校长是不是感到很欣慰? 早先的时候看过一本苏联的小说马卡连柯撰写的 《教育诗》,影响很深。“马卡连柯撰写《教育诗》之时,正值他担任高尔基儿童劳动教养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的工作。他根据自己和流浪儿童实际接触的切身体会,分析研究了各类犯罪儿童不同的心理情绪和生命烙印,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和艰苦复杂的创作过程,以诗一般的激情创作而成,是一部优美而动人的教育工作记录。” 我们对于中学生活的回忆还构不成一部教育诗,但是那六年的生活的确塑造了我们对于学业、生活和未来的许多看法。虽然现在很多的想法都改变了,但是不曾改变的是从那时开始培养的对于自己的怀疑态度和自信。勤奋、严谨、求实、创新,这八个字的校训仍然是我们的座右铭。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会以教育作为自己的职业,但是最近几天来考虑未来工作的问题,却越来越把自己的未来和教育事业联系在一起。我现在问自己的问题是:我是不是适合教师这个职业?我会不会是一个好的研究型的教师?我是不是非如此不可? 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希望能通过对自己的反思和对于工作机会的了解找到答案。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