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31日星期六
From Frankmw's blog
2007年3月30日星期五
Y tu mamá también
Y tu mamá también (literally "And your mother, too", released in English-speaking markets under the original Spanish title) is a 2001 Mexican film directed by Alfonso Cuarón. A coming-of-age story about the road trip of two teenage boys with a woman in her twenties, the film is se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alities of present-day Mexico, specifically at the end of the uninterrupted seventy-year line of Mexican presidents from the Institutional Revolutionary Party, and the rise of the opposition headed by Vicente Fox. The film achieved great success in its native country and received awards and critical acclaim in foreign territories.
The film is about the ambiguous line between “between rich and poor, city and country, the European and the indigenous, gay and straight, and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as described by Wikipedia. For me, it is about the meaning of love and life. Luisa Maribel Verdú), knowing she will die soon of cancer, makes the trip a farewell to the world. Throughout the trip, she enjoyed the erotic pleasure with the boys, while taught them about how to make love and the way love should be. Julio (Gael García Bernal) and Tenoch (Diego Luna) eventually found great passion with each other, but later drove away from each other because of their one-night stand.
The film is beautifully made in the scenery southern
There is certain crudity in the movie from the background narrative, which often jumps in and describes the destiny of the animals and people appeared in the film. Inevitably, their lives in
When you have to choose where and how you want to die, what will you pick?
The Pilgrimage
The Pilgrimage (Diário de Um Mago, in Portuguese) is a 1987 novel by Brazilian novelist Paulo Coelho. It is a recollection of Paulo's experiences as he made his way across
Paulo was a 38 year old man who sought to become Master of the Tradition, but failed at his final test. His Master asked him to walk the
The story is about a personal pursuit of goal in life. Most people, as Paulo, focus only on the reward—their swords, but overlook what they are going to do with their reward. The blind chasing of one’s goal leads to agitation, agony, frustration, illusion, self denial, and most of all, the loss of ability to find the power within oneself. The sword is a symbol of self fulfillment and power and it is an outcome of walking the Milky Way to
I can not help start thinking my life in the past six years. As Paulo, I was focusing on my reward—my degree—and overlook the beautiful part of my life, ignore the meaningful communication with friends and families, and become such an idiot who knows nothing about real life. When I was little, I dreamed of going to
I am running so hard that I forget why I start to run. The thinking makes me feel so weak that I started to cry. In the darkness, I try to do the Seed Exercise as described in the book and feel like a seed in the earth. The tear purifies my heart and soul.
Let go all the negative thinking about myself,
Let go all the ambition,
Let go all the doubt about future,
Let go all the sufferings which make me weak.
Sempre libera!
2007年3月28日星期三
Legend of Farinelli
NY Times Article about film Dark Matter
A Tale of Power and Intrigue in the Lab, Based on Real Life
Die Ägyptische Helena
Die ägyptische Helena (The Egyptian Helen) is an opera in two acts by Richard Strauss to a German libretto by Hugo von Hofmannsthal. It premiered at the Dresden Semperoper on June 6, 1928. Strauss had written the title role with Maria Jeritza in mind but, creating quite a sensation at the time, the Dresden opera management refused to pay Jeritza's large fee and cast Elisabeth Rethberg instead as Helen of Troy. Jeritza eventually created the part in Vienna and New York. Met’s new production is nothing but a faithful presentation of the 1928 version of the opera. “The great Strauss interpreter Deborah Voigt sings the role of Helen of Troy in this seldom-heard mythological drama of love and fidelity, featuring some of the composer’s most beautiful music. Director David Fielding’s post-modern sets provide a fanciful backdrop”.
The director David Filding wrote “Richard Strauss’s Die Ägyptische Helena is about the nature of choice and commitment in one’s life relationship. That is the central resonance of the piece; why we commit, and whether our chocie in partners is made for the right reasons. To me, what librettist Hugo von Hofmannsthal is tring to say is: Am I working toward a happier relationship, or has my relationshio become an obsession?”
For me, the opera is really too modern in both its theme and its presentation. The stage design is adopted from 1997 version at Garsington Opera, a summer festival held at a manor house in Oxfordshire where he first staged Helena in 1997. The custom design and lighting are all too modern to give you any sense of a greek mythology. You basicaly watch a comtemporary play with minimalist principle as its guide: very simple background, no funiture, simple color lighting, plain dressing. I don’t feel they are too intrusive for the play. The play is about relationship anyway, and the topic is timeless and so its representation. So the director should have the freedom to stage the play in any time and space.
What really bothers me is the story. As it is introduced as follows, “On theone hand, it is heavy in symbolism, steeped in the Freduian sensibility of early 20th-ceuntry Vienna. But the opera’s examination of the nature of marriage is universal”. The story begins when Menelas returend from Troy with his wife Helena after conquering Troy. He tried to kill Helena when Aithra, the wife of Sea God Poseidon invoked a storm in time to save Helena’s life. Aithra tried to save their marriage by asking Helena and Menelas to drink the potion which taking away their memories, and pretending Helena was never taken away by Paris. What Paris abducted was a substitute of Helena. The trick failed when another prince Altair began to court Helena and Menelas forgot Helena’s identity. In the end, Menelas killed Altair’s son and Altair seeked for revenge. Helena decided to drink the potion of rememberance with Menelas to recover their past memory and agony. Aithra called the help of Poseidon to defeat Altair. Helena and Menelas reunited and lived happy forever.
I think the end of the story is not convincing. Hofmannsthal himself wrote the opera was to about “what lay between that dreadful night (when Menelas rescued his wife from Troy) and the complete reconciliation that followed? What can have helped rebuild this marriage as a true companisonship?” In the play, it is Helena’s self consciousness which bring about her decision to face the harsh reality, instead of hiding away by magic. I think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quesitons to be addressed. First, is the marriage worthy of saving? Second, is Helena’s beauty a public or private good? Should her beauty be bound to one person through marriage? Third, is reconciliation possible after servere emotional damage? Is reconciliation desireable at all? I don’t know the answer, but I wish to know more about these question.
Ximena showed me a video clip (Sempre Libera) of Met’s La Traviata in last Saturday by the great Romanian soprano Angela Gheorghiu. She is really fantastic, so free at high note and very good at acting. By chance, find a Belgium director Gérard Corbiau who made many films about opera. He made Le Maitre de musique (1988) which included a scene where a girl sang Sempre Libera. His most well known film is Farinelli (1994) and Roi danse, Le (2000). One can find clips from Farinelli from Youtube.
2007年3月25日星期日
(三) 死亡的城市
我们从民居中出来,来到了月亮金字塔广场。这里共有13座大小不等的金字塔。月亮金字塔高46米,有五层,它的西南建有蝴蝶宫,是全城最为华丽的建筑。正南面是一个起到指南针效果的建筑,表明了城市的方位。金字塔的阶梯非常陡峭,虽然不是太高,但是爬起来还是惊心动魄的。由于整修,现在不能上到塔顶的部分。考古学者复原了金字塔下面三层的部分,上面的两层还保持着原样,看上去就是一片废墟。由于月亮金字塔在死亡大道的尽头,从这里可以观赏特奥蒂瓦坎的全貌。宽阔的死亡大道把城市分为对称的部分,两边的小金字塔庄严肃穆,可以想见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岁月。
我站在月亮金字塔上,感觉和面对秦兵马俑的时候差不多。同样是消逝文明的遗迹,同样给人以难以形容的压抑感觉。在历史面前,我总是感到个人的渺小和无力,感到一个人生命的短暂和没有意义。和这些沉睡了数千年的石头相比,我们不过是些短暂的过客。不是我们来瞻仰历史,而是历史从我们身上毫不留情的碾过。我所踩过的这些石块,1000年前曾经有托尔托克的少女经过,700年前曾经有阿兹特克的战士守卫过,400年前曾经有西班牙的征服者在这里眺望过。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重复过去人类的经历,到底有哪些是属于我的独特存在?到底我所见到的和过去无数人类所见到的有什么不同?到底我的存在在时间的长河中有什么意义?玩古董的人都说,不是人过玉,而是玉过人。我们不过曾经短暂的拥有过我们身边的东西,但是我们误以为那就是永恒了,真是可笑!所以古人真是看得明白,干脆就把街道称为“死亡大道”,的确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真理就是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不断地接近死亡。但是,对死亡的恐惧和死亡迫近的压力也激发出人身上的创造力,使人类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和艺术。昆德拉曾经嘲笑过人类追求“不朽”的冲动,但是在此刻,唯有这种冲动才能让我感觉到生存的意义。
从月亮金字塔下来,佩佩带我们到一个卖东西的小贩跟前。他说特奥蒂瓦坎壁画以红色和黄色为主,红色来自于昆虫的虫卵,而黄色是植物的汁液。他拿起一块仙人掌,上面有些白色的虫卵,他把它们弄碎,果然是壁画上的那种朱红色。然后他拿起一把黄色的干花,用花茎在纸上划过,出现了明黄色的痕迹。哈哈,原来特奥蒂瓦坎的建设这么环保!佩佩带我们到太阳金字塔前,他说爬上去要20十分钟,想爬的人一定要注意安全。金字塔周围全市出售用黑曜石制作的工艺品和纺织品的小贩,他们挺有礼貌的,东西卖得也不贵。与其说是在做生意,不如说是在享受人生。这里空气清新,阳光充沛,真是养老的好地方。我和克里斯蒂娜开始爬金字塔,她说她出门的时候数码相机总是出毛病,所以她每次都要带个普通相机以防不测。所以我成了她的专职摄影师,跑前跑后为她照像。我的相机没电了,我觉得很好,因为有更多的时间来观看。爬金字塔的有很多日本老年人,他们真厉害,心不慌气不喘,一会儿就到了塔顶。这里的视野果然比月亮金字塔更开阔。我也找了一个角落坐下,可是心里总在想论文的事,难以安静下来。然后我看到了一群蚂蚁,它们在搬运饼干。我简直难以想象它们是怎么爬上来的。太阳金字塔高63米,对我来说都要费店力气才能上来,蚂蚁们一定是经过了许多世代才爬上来的吧。看到它们,我的心情好起来。看,努力是可以改变人生的。墨西哥城在墨西哥山谷里,远处群山环抱,中间是一大片平原。这里的景色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我觉得没劲,就自己下去了。
我一个人往前走,经过了许多民居。我穿行在这个已经死去的城市里,心里有点忐忑不安。居住在这些房间、街道和神庙里的人也曾经有过玫瑰色的面颊、结实的肌肉、乌黑的长发,现在他们都消失了,留下来的只有这些石头。由于没有文字,我们连他们所经历过的恩怨情仇都不知道,知道的只是他们曾经拥有过高度的文明。但是即使如此,死亡还是将他们带入了永恒的睡眠。我爬到“城堡”广场上,光着脚,享受阳光。安娜走过来,和我一起坐着。她说她刚刚和一个卖手工艺品的墨西哥老头聊天。她说自己没钱买东西,只能和他聊聊天,他们高兴地聊了半个钟头,最后老头还送给她一个黑曜石制作的小青蛙。安娜说墨西哥最令她感动的地方是这里的人,他们纯朴极了,好客,有礼,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享受生命的快乐。她说自己到墨西哥旅行之前,在家里的生活一团糟,这次旅行治疗了她心里的创伤,使她的身心都得到了滋润。她曾经旅行过欧洲许多国家,但是她更喜欢墨西哥,这里看似缓慢的生活节奏具有一种巨大的慰籍作用,人们对自己土地、宗教和生活的热爱发自内心。有两个卖东西的小贩过来兜售,我们互相问候,然后开始聊天。我们有限的西班牙语和他们有限的英语丝毫没有妨碍我们闲聊的乐趣,他们聊自己的家人和生活,我们聊自己的国家和文化。
夕阳的余晖打在我们的后背上,温暖舒服。微风吹拂着我们的头发,仿佛是情人温柔的手。我们的脚趾踩在石头台阶上,感觉到石头的质感和热度。一切都是那么的放松,我的心里安静极了。特奥蒂瓦坎的历史对我而言不再是一种压迫,石头们又变成了石头,道路又变成了道路,风景又变成了风景。时间、历史、意义统统消失了,我们又成为了无知的旅人,在旅行的途中享受无名的风景。
那一夜我们在一个酒吧里欣赏Live Salsa Music。七八个年轻人在跳舞,他们的Salsa 舞技一流,简直就像是职业舞者。其中有一个女孩子跳得太好了,所有的男生都争着请她跳舞。Salsa 是一种非常性感的舞蹈,虽然简单,但是变化无穷。女孩子们令人眼花缭乱的旋转让人着迷,安娜也耐不住性子了,和酒吧的侍者跳起来。拉丁音乐强烈的节奏和歌手嘶哑的歌唱,加上酒精的力量,使每个人都感到亢奋。那一夜每个人都醉了,为了这个多情的国家和它迷人的音乐。
(二)埋葬的历史
里的伙计在工棚里面加工黑曜石的工艺品,店里的大黑狗懒得搭理我们,在阴凉地里歇晌。男主人端出了各种tequila制作的鸡尾酒让大家品尝,味道真不错。而且喝的时候一定要先舔一下盐和柠檬,这样味道才正宗。大家忙着在店里挑选手工艺品,我一头扎进刺绣品柜台,在色彩绚丽的刺绣服装堆里看花了眼。好不容易买了一件长裙和一件上衣,突然发现其他人都不见了。原来他们早就购物完毕,在隔壁的餐厅了享用午餐。我来得太晚了,没时间点菜了,佩佩二话没说就给我做了一个三明治。那真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三明治,墨西哥辣椒、炸鸡和豆子,加上松脆的面包,加上一种不知名的酒精饮料,味道真是没得说!
对城市名称的翻译,有很多译法,Thelma Sullivan提供的另一种译法认为Teotihuacán [teotiwa'kan] (Nahuatl: "place of those who have the road of the gods"),即众神的道路所在。另一种译法成特奥蒂瓦坎为众神的降生之地。城市的原名已经不可考证,但是玛雅人的文字中对这里已经有了记载,称它为or Place of Reeds。根据维基不知道的介绍,特奥蒂瓦坎的历史至今仍然是个谜,早期的考古学者认为该城为特尔特克人(Toltec people)所建立。这种观点主要建立与阿兹特人的文字记载。但是特奥蒂瓦坎的文明先于特尔特克人,因此不可能是他们建造的。特奥蒂瓦坎的建筑和文化都受到Olmec people的影响,后者被认为是美洲早期文明之母。这里文明所达到的程度,是当时美洲文明之最。 失落的城市 (一) 本土的圣母
我们的面包车摇摇晃晃地出了市中心广场,第一站是Plaza of the Three Cultures in Tlatelolco (The Plaza de las Tres Culturas ) 坐落于墨西哥城Tlatelolco 文化区。这里叫做三种文化的交汇处,因为这里最早有一座阿兹特克人建立的庙宇,随后西班牙人在庙宇之上建立了一座天主教教堂(Catholic church of Santiago Tlatelolco)。1964年,墨西哥城又在教堂的周围建立了大型居民区。因此,墨西哥历史上的三个时期在这里得到了反映:pre-Columbian, Spanish colonial, and the independent "mestizo" nation。1968年10月,也就是墨西哥开奥运会的那一年 ,学生和知识分子曾经在这里示威游行,被政府军事镇压了,27人被打死。这段历史之谜至今仍未解开,所以这个广场对墨西哥人来说具有特殊的意味。考古工作者经过不懈的努力已经把阿兹特克神庙从地下挖掘了出来,现在旅游者可以走进半地下神庙遗址参观。Church of Santiago Tlatelolco代表了典型的早期殖民地风格,完全像一个军事堡垒。早期的西班牙移民经常需要借助教堂来抵御印第安人的起义,教堂既是传播福音的地方,也是避难所。教堂内部的装饰极其简单,简单到几乎简陋的地步。值得注意的是全部的窗户都镶有蓝色的铅玻璃,白色的教堂内墙上印着蓝色的阳光,这个多数墨西哥教堂金碧辉煌的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的下一站是著名的Basilica of Our Lady of Guadalupe, Basílica de Nuestra Señora de Guadalupe。还没到跟前,远远的就可以看到瓜达卢佩山上的几座教堂,大街上挤满了来进香朝拜者,两旁的小贩们主要靠出售鲜花、香烛,以及各种于圣母有关的纪念品为生。看上去和中国香火旺盛的寺庙没什么区别。路边也有不少的残疾乞丐,与鲜花铺地的景色有点不协调。那些最虔诚的参拜者一路跪拜前来,在烈日下献上自己虔敬的心意。佩佩把车停在街边,我们跟着他进了瓜达卢佩圣地。他先花了好长时间来讲瓜达卢佩的历史,因为对天主教徒来说,这里是墨西哥最大的宗教圣地,被罗马教皇认定为天主教三大奇迹教堂之一。除了瓜达卢佩圣母堂,周围还有五座各个时期修建的教堂。后山上还有一座圣母像,表现圣母接受印第安人和西班牙神父的朝拜。
大厅中央悬挂着160 盏六角形大吊灯。瓜达卢佩圣母堂中最珍贵的物品是挂在祭台正中墙壁上的瓜达卢佩圣母像以及圣母像上立着的那顶王冠。瓜达卢佩圣母是墨西哥人民的地方守护神,具有与印第安人和梅斯蒂索人相似的褐色皮肤。传说在1531 年12 月,圣母玛利亚曾在一个名叫胡安·迪亚戈的印第安青年身上显灵。圣母出现的奇迹,在印第安人中引起很大风波。西班牙神甫为诱惑更多的印第安人改变宗教信仰,特地把“显灵”的玛利亚圣母改为印第安人习惯的名字——瓜达卢佩圣母,并把圣母的肤色改成褐色,还专为这位圣母修建了教堂,规定每年12 月12 日为瓜达卢佩圣母节。从1521 年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后整整10 年,西班牙的传教士在印第安人中没有形成多大的影响,而1531 年出现了瓜达卢佩圣母后不到7 年时间,竟有800 万以上的印第安人改信天主教。瓜达卢佩圣母成为墨西哥人民心目中的主要保护神。为了表达人民对圣母的崇拜心情,在修建瓜达卢佩新教堂时,特地将一幅圣母的原始画像悬挂在祭台正中的墙壁上。画像有2 米长、1.1 米宽,用金边、银边、铜边三层镜框镶嵌。画像上面挂着的15 公斤重的金银珠宝王冠,据说是1895 年为给圣母举行加冕仪式,墨西哥城的贵族妇女特地捐献出自己的金银珠宝,由18 位手艺高超的首饰艺人精心加工制成。自从瓜达卢佩圣母堂正式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到此朝圣的人络绎不绝。许多信徒为对圣母表示虔诚的信仰,常用膝盖跪行于教堂内的石板路上。每年12 月12 日瓜达卢佩圣母节来临时,信徒们要在教堂里举行宗教仪式,还要载歌载舞热烈欢庆。”
(四)朝圣者的路
午饭后我们走向市中心广场,这里是游人最集中的地带。殖民地式的老房子都集中在这里,高大的柱廊下是无数露天的咖啡座和小地摊。因为是周末的缘故,广场中心的喷水池四周挤满了卖气球的小贩,孩子们开心极了。当地的一个舞蹈团在大教堂前教孩子们跳传统的印第安人狂欢节舞蹈,吸引了大量游人驻足观看。说是跳舞,不如说是孩子们的游戏,女孩子打扮成漂亮的印第安小姑娘,男孩子们带着面具,穿着黑袍,好像是在扮演西班牙的殖民者。看他们一本正经的样子,大人们已经笑翻了天。普埃博拉的大教堂是仿照墨西哥城的国家大教堂建的,规模略小。这两个教堂都是以西班牙塞维拉的大教堂为蓝本修建的。这个教堂始建于1575年,由著名建筑师Francisco Becerra执导完成。工程1626年停止,直到1640年才在普埃博拉大主教Juan de Palafox的命令下继续完成。1649年4月18日完工,这个教堂敬献给圣母玛丽亚。其实整个教堂的工程直到18世纪才全部完成,包括内部的装潢。正里面的两个钟塔只有左面的一个有钟,传说是因为教堂钟塔地下有地下河,如果放上大钟,就会把整个钟塔压垮。包围整个教堂广场的铁栅栏上都是铜质的小天使,暗合着普埃博拉天使之城的美名。
从大教堂出来,我和艾瑞克被几个墨西哥妇女拦住,她们塞给我一张小子条,上面写着“Oracion de la Magnifica”。艾瑞克说别拿它们,但是太晚了,我只好乖乖地献上两个比索。我们在街边的拐角处等拉菲尔去希尔斯百货公司购物,来来往往的人流真是好看。因为是周末,所以大多数爸妈都把孩子打扮地漂漂亮亮的出来逛街。孩子们舔着冰棍儿,牵着爸妈的手,一个个看起来都像是小天使。普埃博拉另外一个著名的特色就是甜食,各种各样的甜食摊子充塞着大街小巷,所以孩子们的牙齿似乎不太好。我们跟着五颜六色的气球和风车往前走,到处都是甜蜜的节日气息。和墨西哥城的繁华相比,这里有一种家乡的亲切感觉。街角的两个艺人居然在用大提琴演奏苏联时期的流行歌曲,真是出乎意料之外。
艾瑞克把我们带到了Templo De Santo Domingo,这是一处Dominican Church。它最出众的地方是Capilla del Rosario,教堂的这个部分建于1650年至1690年之间,代表了巴洛克艺术的高峰。到处是镏金的石灰雕塑和浮雕,那些天使们看上去栩栩如生,仿佛就要破壁而出,飞向天堂。和Tonantzintla 小镇上的教堂一样,这里也带有明显的印第安艺术特色,人物仿照当地人模样打造而成,那些装饰性的植物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与冷冰冰的中世纪天主教艺术截然不同。金色、金色、到处都是金色,阳光从教堂穹顶的窗户照射进来,将信众带入一个金色的天堂。这些美轮美奂的艺术佳作不是美术馆里的藏品,它们仍然在当地人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孩子们在这里接触宗教教育,大人们在这里祈祷,教堂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一个社区活动中心。纽约的教堂虽然美,总给人冷冰冰的感觉。墨西哥的教堂则不同,从早到晚,它们和人们一日的活动密切相关。老年人一大早就起来到教堂来祈祷,直到深夜,教堂里温暖的烛光仍然昭示着主的温柔。我从没见过这么虔诚的民族,他们的生活仿佛就是宗教,而他们的宗教好像就是他们的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一切都在宗教中得到洗涤和升华。我虽然没有信仰,但是如果有一天我接受一个信仰,我希望它能够给我类似的感觉—一种精神上的舒适和安逸,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感受和感谢神的存在和温暖。
从Templo De Santo Domingo出来,我们去找艺术家之角。正好路过甜食一条街。这里到处都是出售瓷器和甜食的商店,我简直迈不动步子了。除了用椰丝、巧克力、牛奶制作的各种甜点,这里的商店还用红薯、核桃和各种坚果制作甜食,凡是人能够想象出来的,在这里都可以找到。我花了二十几个比索,买了一大堆巧克力和甜点。店主是个十几岁的漂亮小伙子,他的店里还出售各种腌制的水果。店面虽小,但是布置得非常整洁和漂亮,我托艾瑞克夸他几句,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拉菲尔也买了不少甜食,艾瑞克干脆就大吃起来。他说我挑的几种都是他爱吃的东西,他也让我尝了尝他挑选的巧克力。店主找不开零钱,要到隔壁商店去换钱,我自告奋勇替他看了会儿店。艾瑞克说不如你和他交换公寓算了,你在这里当老板娘,让他去看看美国。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主意,经营一家小店,买些甜食,卖不出去的就自己吃掉,听起来像是不错的人生呢!
艺术家之角其实是一条小街,位于城市的一隅。这里有两排平房,都是艺术家的工作室。他们在里面工作,游客可以从窗外看到他们的作品,如果喜欢,也可以直接购买。街角有个年轻人组织的摇滚乐队正在演出,十几岁的孩子们跟着蹦蹦跳跳。另
一头老派的爵士乐队在一家高级餐厅门口演奏,缓慢的节奏带着点莫名其妙的忧伤。一个老画家在窗边临摹一幅照片,清爽的油菜味道从画布上散发出来。天使之城的夜晚即将到来,生活的节奏逐渐慢下来,白天的暑热退去,夜晚的清凉带着潮湿的水汽从天边升起来。街上的游人散去,夕阳的余晖将行人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厚实而又舒适的感觉在我的四肢百骸中游走,白天所见到的景色此时在心中沉淀下来。“偷得浮生半日闲”,在天使之城的半日大概抵得上世上的千年吧!
我们坐在Templo De Son Francisco 的广场上看落日,远处就是发生“五月五日之战”的著名战场。广场中心是San Sebastian de Aparicio的雕像,它的旁边有一个中年的圣方济会教士正在和年轻的夫妇交谈。他还穿着16世纪样式的僧袍,发型也是当时的样式。San Sebastian de Aparicio自己就躺在他建立的这个教堂里,他是尸体自然变成了木乃伊,在这个教堂里接受人们的参拜。他一生的足迹踏遍了从墨西哥北部到沙漠地区的所有城镇,他使无数印第安人接受了基督教信仰,建立了大批的教堂。但是他死后并没有被梵蒂冈追认为圣徒,据说是由于他在成为教士前曾经结过三次婚。我觉得这不过是个托词,圣方济会的势力在那时远远超过了梵蒂冈对墨西哥的影响,它们不需要靠梵蒂冈的承认来取得在墨西哥的合法性。宗教归根结底还是要和政治发生关系,欧洲对墨西哥的武力政府和精神征服从来不是独立的。这一片古老的大陆尽管表面上被以西班牙为代表的欧洲势力所征服了,但是它深厚的底蕴仍然存在。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墨西哥如此的迷人,因为它从来不曾原宥于一种文化之中,而是不同文化冲击和融合的产物。就像是眼前的这座城市,没有一个词能够概括它的美,因为它不只具有一种美。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它,每个人都会看到不同的美。
我喜欢这个国家,它的复杂、多样、甚至它的矛盾和冲突。和中国一样,在这里我看到一个古老的文明在外来冲突的挑战之下变得躁动不安,产生出新的、活泼的文化。这里的人们生活在他们的历史当中,历史体现在他们的居住环境、生活习惯和思维当中。而他们又不仅仅局限于那个历史,他们把那个历史变成新鲜的思想资源和创造源泉。比较Teotihuacan 的壁画和Diego Rivera 的壁画,我第一次感受到这一点。原来一直以为Diego Rivera的作品是神来之笔,其实他不过是延续了墨西哥几千年来壁画的传统(Mural)并且加以创新。普埃博拉同样也是如此,它表面上挑战了Chalula 的印第安文化,实际上它不过是以天主教的形式满足了人们的宗教热情,创造出新的意义。
从墨西哥城到普埃博拉是一段回溯历史长河的旅程。我从这个文明的当下出发,返回这个文明的起点。这个起点不是一个清晰定义的原点,而是一堆重叠的影像,是层层积淀下来的文明。前殖民地时期的印第安文化、殖民地时期的天主教文化和现在的墨西哥文化在去普埃博拉的路上交汇、冲突、融合,渐渐地变得不分彼此。也许这就是这段旅行带给我最重要的启示。世界上不存在纯粹的、干净的、大写的历史,历史即是人类生存的过程,它模糊、浑沌、局部甚至相互矛盾。
当我试图把历史所代表的时间概念和地域所代表的空间观念结合起来,我发现墨西哥的过去为理解当下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即文明的冲突也是理解和消融界限的过程,正是由于文明之间彼此的差异,才存在理解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西班牙人最早兴建普埃博拉是为了对抗印第安文化中心Cholula[1]。随着时间的推移,普埃博拉逐渐发展成为天主教文化中心。正是在这里,年轻的墨西哥共和国战胜了法国军队的1862年的入侵,捍卫了自己的独立[2]。这个城市的意义也由此在历史中不断变化和演进。
去普埃博拉(Puebla)的路好像是为朝圣者准备的旅程,它为旅人准备了迷人而模糊的风景、漫长而疲惫的行走、明亮灼人的阳光,以及遥不可及的期许。走完去普埃博拉的路,我收获的不是完成使命后的欣喜,而是对自己的重新审视—就像是科略在《朝圣者》里所描写的前往圣地亚哥的朝圣之旅。它不仅仅是对体能的挑战,而是对心灵的挑战和征服。在旅程中道路指引着我们,而不是我们那些看似宏大实则卑微的理想。
回到墨西哥城的那个夜晚,正好是“night of Spring”( noche de la primera)。整个城市沉浸在狂欢之中,市中心进入zocalo的许多道路都关闭了,变成了步行街。人们在街上游行、狂欢,欣赏露天音乐会和歌舞表演,到处都是出售小吃的小贩。我从Palacio de la Belles Artes前面下了车,穿过熙来攘往的人群回青年旅社。Zocalo 的广场上正在举行流行音乐会,情侣们拥抱、接吻,父母们和孩子们跟着音乐摇晃,出售香烟和饮料的小贩穿梭在人群中,他们手中的荧光棒闪闪发光。年轻人排成长龙,跟着音乐在广场上慢跑,舞台上的爵士乐手们卖力地演奏着拿手的曲目,时不时向人群抛掷几条彩带。一切都这么美好,这么真实,像是仲夏夜的梦。和所有拉丁美洲国家一样,墨西哥人不介意当众表露情感,甚至许多同性的情侣也在人群中拥抱接吻,享受温柔的夜色。
我一抬头,看到拉美大厦那边的天空中升起了灿烂的烟花。一道、二道、更多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美得令人难以置信。那一夜我完成了天使之城之行,重又回到这拥挤温馨的人间。当时心里反反复复的只有这几句: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1] Cholula is a city in the Mexican state of Puebla. The official, though little used, full name of the city is Cholula de Rivadavia. Cholula, or in Nahuatl Cholōllān, was an important city of pre-Columbian Mesoamerica, dating back to at least the 2nd century BC, with settlement as a village going back at least some thousand years earlier. Cholula was a major center contemporary with Teotihuacan and seems to have avoided, at least partially, that city's fate of violent destruction at the end of the Mesoamerican Classic period. Cholula thus remained a regional center of importance, enough so that, at the time of the fall of the Aztec empire, Aztec princes were still formally anointed by a Cholulan priest in a manner reminiscent, and perhaps even analogous, to the way some Mayan princes appear to have come to Teotihuacan in search of some sort of formalization of their rulership. At the time of the arrival of Hernán Cortés Cholula was second only to the Aztec capital Tenochtitlan (modern Mexico City) as the largest city in central Mexico, possibly with a population of up to 100,000 people. In addition to the great temple of Quetzalcoatl and various palaces, the city had 365 temples.[citation needed] During the Spanish Colonial period, however, Cholula was overtaken in importance by the nearby city of Puebla. [2] Cinco de Mayo ("The Fifth of May" in Spanish) is a national holiday in Mexico which is also widely celebr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commemorates the victory of Mexican forces led by General Ignacio Zaragoza over the French occupational forces in the Battle of Puebla on May 5, 1862.
(三)色彩的天堂
公主身上穿的就是China poblana,这是一种混合了东方和印第安式样的服装,据说是由这位来自中国的公主发明的。传说中她来自蒙古,不幸被卖成了奴隶。随后她跟随菲律宾的商船从墨西哥登陆,普埃博拉的一个有钱人发现了这位出身高贵、教养良好的公主,遂娶她为妻。公主结合当地的风格和东方主题为自己缝制了结婚礼服,这种风格随后也成为当地的时尚,一直流传至今。我觉得所谓的东方风格其实是对东方风格的误解,公主的裙子看上去好像是把中国出口磁的拓片贴在了裙子上。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美丽的童话,而墨西哥是一个喜爱神话的国家。且不说公主如何克服语言困难和她的夫君交流,就说她贵为公主仍然要自己缝制礼服,与本土人民一起劳动,也够难为她的了。 
我一看见这些美丽的盘子就激动的不行,很快就挑花了眼,不知道该选什么才好,最后好不容易买了一个蓝白的盘子,上面写着“这是我祖母的房子”。我还挑选了两个带花纹的十字架。此外,我又买了几个带有简单纹样的钱包和一条美丽的白色披肩。本来没想买披肩,但是经不起摊主的劝告试了一下,一披上就再也拿不下来了。埃瑞克看见我拎着大包小包的样子哈哈大笑,随便,我就是庸俗的旅游者我怕谁?!
汁非常讲究,是用巧克力和辣椒调制而成,因此又甜又辣。拉斐尔点了牛骨髓汤,看起来味道也不错。我们在桌上用餐,鸽子们就在我们的脚下转悠,我们不得不把面包撕碎来供应它们的午餐,这样才算是宾主尽欢。(二)金字塔上的教堂
道两旁的房子涂抹着各种艳丽的色彩,在明亮的阳光下给人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个小镇很像是中国南部的小城镇,卖早点的铺子和水果摊子在路旁摆摊,各种杂货店和出售化肥和农药的商店也散落在民居当中。街道狭窄, 都是单项街,我们绕了好久,才把车子从一处因施工而封闭的小巷中倒出来。这个小镇就是Tonantzintla,它距离齐露拉 5公里。小镇的名字取自阿兹特克的神Tonantzin,它是大地之母。
这个小镇的教堂很有名,兴建于18世纪,完全依赖当地社区的捐赠而建成。这个教堂的特色是把墨西哥的印第安艺术和基督教信仰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它的装饰由印第安匠人完成,他们按照自己对神的理解,遵照他们所接受的传统训练,把一座天主教教堂建成了充满异教色彩殿堂。教堂的正立面装饰着阿拉伯纹样,显然是受到西班牙文化中摩尔人的影响。
一走进教堂,我立刻被教堂四壁繁复的装饰所震撼。与一般巴洛克时期欧洲的教堂相似,这所教堂的墙壁和天顶上同样充满了复杂的花卉图案和人物造型,所不同的是,这里的天使们看起来质朴可爱、纯真无邪,有时甚至称得上是憨态可掬。有的小天使的头上带着羽毛装饰,这明显是受到阿兹特克羽蛇的影响。那些装饰性花纹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有一种未经雕饰的新鲜感觉,仿佛在不断的生长着。我在普埃博拉的其他教堂里也有过类似的感觉,好像神不是陌生的他者,神的殿堂也不是禁地。抬头望去,从柱头到穹顶挤满了金色的天使,圣母站在天使中间面露圣洁的微笑。
神父正在和别人轻声交谈,准备稍后十二点钟的婚礼。男方和女方的家属簇拥在教堂的门口,披着白色婚纱的新娘和身着白色礼服的新郎幸福地凝视着对方。长着长长的白胡子的神父从教堂走出来,胸前别着麦克风,他和新人的父母交谈了一会儿,随后新娘的母亲挽着新郎的手,新娘的父亲挽着新娘的手,一行人缓缓地步入教堂。教堂里的女高音唱起了《新婚进行曲》,钟楼里的钟声也在正午的时刻敲响。此时教堂小小的庭院沐浴在灿烂的午后阳光里,一颗一颗果实累累的橙子树投下宜人的绿荫。
我走到教堂门口,埃瑞克也走出来,我叹了口气说,可惜自己没有信仰。他耸耸肩,带我到一个巧克力冷饮摊前。女主人正在用手搅拌巧克力,把一些绿色植物的汁液加到大桶的Chocolate Shake里面去。埃瑞克说巧克力原产于墨西哥,也是此地的特产。女主人盛了一小杯冷饮给我,味道和一般的巧克力刨冰差不多,有点淡淡的薄荷味道。我很喜欢,就花了十个比索买了一大杯,邀请艾瑞克和拉斐尔一起品尝。旅行就是这样,好东西要和大家分享才有味道。
从Tonantzintla出来,我们一直开到了齐露拉。齐露拉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印第安宗教圣地,可惜已经被西班牙殖民者彻底改变了。现在小城中的建筑多半是最近几十年的产物。埃瑞克觉得这是一件憾事,我的想法却不同。一个传统或者一种宗教的传承,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即使庙宇没有了,如果人们仍然在生活中实践那些宗教的基本准则,那么这个宗教就仍然活着,反之亦然。很多人关心古建筑的消失,但是很少有人关心人们心理上传统理念的消逝,后者其实更为可怕,因为一旦心理上的联系失去了,就没有人提议去恢复和整理那个传统,这也就是传统的死亡。 齐露拉在普埃博拉城外十五英里的地方,海拔7000英尺。它是前殖民地时期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其历史可以追述到公元前2世纪。齐露拉和Teotihuacan的历史时期相同,但是它部分地避免了Mesoamerican Classic 时期结束时Teotihuacan所经历的那种剧烈的破坏。古典时期结束之后,齐露拉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宗教中心,甚至到阿兹特克帝国衰落的时候,阿兹特克的君主仍然要到齐露拉来得到这里祭司的加冕,从而取得合法的统治者地位。当西班牙征服者Hernán Cortés到达的时候,齐露拉是仅次于阿兹特克首府Tenochtitlan (modern Mexico City) 的墨西哥中部的第二大城市,大约有10万居民。在普埃博拉兴起之后,齐露拉就慢慢地失去了它重要的地位。
艾瑞克把车停在Convento de San Gabriel的门口。这是一座1549年兴建的教堂。齐露拉曾经和它的阿兹特克联盟一起反对Hernán Cortés的进攻,Hernán Cortés在占领了城池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摧毁了temple of Quetzalcoatl,并在temple of Quetzalcoatl的位置上修建了Convento de San Gabriel。这座教堂本身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完全是征服早期军事堡垒的风格。倒是它一侧的Capilla Real ("Royal Chapel")建筑造型独特,享有盛名。这个小教堂是根据西班牙科多巴的Mezquita礼拜寺所建造,始建于16世纪中叶,17世纪有加以修缮。整个建筑模仿阿拉伯的建筑风格,49根立柱将整个教堂分为7个对称的部分,圣母像在教堂的中间。教堂的墙上描绘了圣塞巴斯蒂安遇见圣母和接纳基督教信仰的故事。埃瑞克说西班牙征服者曾经成功的战胜了摩尔人的进攻,随后他们根据摩尔人的风格建立了许多教堂。他们相信如果在墨西哥建成类似阿拉伯风格的教堂,印第安人就会接受天主教信仰。这也许是讹传,不论如何这个小教堂的确吸引了不少游人。因为是周六,孩子们也在教师的带领下来参观。他们一刻不停地在教堂里奔跑、打闹,他们愉快的笑声在教堂的穹顶中间回响。孩子们是入世的天使,只有他们才懂得在圣母的怀抱里享受生命的欢愉。大人们带着苦恼来告解,孩子们带着欢乐来分享。
那曾经夺走无数生命的征服与被征服的战争,那些亡国的泪水和失去宗庙的痛苦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远去,现在的齐露拉只是一座安静的外省小城,有一座摩尔人风格的教堂,和一座建在金字塔上的教堂。是的,那就是齐露拉最值得注意的是大金字塔。埃瑞克在来齐露拉的路上指给我看那些风蚀的破败金字塔,它们只剩下了残骸,可以看出里面是由砖石累积而成。齐露拉的大金字塔(The Great Pyramid of Cholula)保存的相当完整,它是前哥伦布时期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金字塔的地基450米见方,高约66米。总体积达到了4.45 million m³,它的大小相当于Teotihuacan太阳金字塔的两倍,几乎比埃及的Giza大金字塔大三分之一。齐露拉的金字塔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了几个世纪的建筑和完善,修建的工程从公元前2世纪一直延续到16世纪早期。这个金字塔所供奉的是羽蛇神,Quetzalcoatl。阿兹特克人相信Xelhua建造了齐露拉的大金字塔。他们在齐露拉附近修建了365座庙宇,这样日历上的每一天都对应着一座神庙。16世纪西班牙征服者摧毁了大金字塔上阿兹特克人的庙宇,兴建了Iglesia de Nuestra Señora de los Remedios (Church of Our Lady of the Remedies), also known as the Santuario de la Virgen de los Remedios (Sanctuary of the Virgin of the Remedies)。天主教信徒相信通过在印第安人古迹上兴建他们自己的教堂,就可以吸引本地人来改信他们的宗教。因此不少殖民地时期的教堂都东施效颦,建在印第安人神庙的遗迹上。Iglesia de Nuestra Señora de los Remedios现在是天主教朝圣者参拜的重要中心之一,由于这座教堂在殖民地时期的重要宗教价值,考古学者无法全部地勘查和恢复齐露拉大金字塔的原貌。
无知的旅游者对这个大土堆似乎也没什么兴趣,全都挤到圣女教堂里或者观景台上瞭望火山,大金字塔本身变成了历史的陪衬。我也是如此,迫不及待地对着相机傻笑,大叫“terquilla(酒)”!在中国大家照相的时候喊“茄子”,在美国喊“cheese(奶酪)” ,看来各个文化都有自己不同的偏好。到异乡旅游是为了开阔眼界,接触不同的世界,其实人们只能看到他们所能看到的东西和他们所想看到的东西,这就是人的局限。大金字塔的尺度远远超过了人所能了解和接受的尺度,因此在旅游者眼里和一个土丘没有什么区别。
从圣女教堂门口望出去,正对着那两座火山。想象一下当年阿兹特克人的君主站在大金字塔顶,面对着自然的奇迹和无数的子民,心里不知道有多少骄傲和自豪。“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无论多强大的文明对于后人来说不过是导游书上的一段注解。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就是的这个意思吧。
从大金字塔下来,埃瑞克在路边的小摊上买零食,我走过去凑热闹,他示意我尝尝摊主递过来的东西。那时些黑乎乎的东西,我问他是什么,他说是蚂蚱。我尝了一个,脆脆的,没有什么特殊的味道。看来墨西哥人和中国人的胃口差不多,什么蚂蚱、蚕蛹、蛇、兔子都统统拿来大快朵颐。这里的小贩把豆子、花生、瓜子都炒得又咸又辣,看上去红红的,味道不输于重庆胖子。我们一路下山一路吃下去,把导游书上所说的“不要在当地饮用非瓶装水、不要再街边食肆购买食品”的规矩全都破了,心里真高兴。就像大学第一次独自出去旅行,住在陕西临潼的乡下,在老乡家里把什么东西都尝了个遍,真真体会了一把什么叫做“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的束缚其实都是自己给自己加的,规矩就是为打破的,否则立它干吗?
拉斐尔一定要去看不远处帐篷里的老年歌舞表演,看他那么大岁数了,没想到还是个舞迷。舞台上老爷爷和老奶奶跳得开心,乐队也疯的不行,比北京公园里晨练的秧歌队可疯魔多了。我和埃瑞克无事可做,选了一部老爷车,坐在车头上看天上的流云。旅行其实不一定要时时刻刻都在赶路,有的时候停下来,享受一刻的安宁感觉也不错。我从路边的小摊上买了一个芒果,新鲜的芒果加上柠檬和盐,味道好极了。美国人的超市里充斥着墨西哥进口的芒果,可是在墨西哥吃墨西哥的芒果还是第一次。小贩娴熟地削着芒果皮,一会儿就把一个芒果变成了一朵金色的菊花。我高高兴兴地接过来,很不好意思地在十分钟之内就消灭了这件工艺品。嚼着芒果,看着天高云淡和大金字塔顶上 稀疏的人影,听着帐篷里隐隐约约的音乐,我一时间不知身在何处。心里寻思,在一个阳光下没有阴影的国家,处在掺杂了无数外来和本土因素的文明当中,享受热带水果的美味和无所事事的愉快,一辈子就这样度过也不错。谁说一定要青史留名人生才有意义,在这里也可以照样找到美、找到真、找到善,这难道不是有意义的人生?
天使之城,我的爱 (一) 不可能实现的爱情
我在车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醒过来的时候我们的小白车已经开出了墨西哥城,停在一个休息处。我稀里糊涂的下了车,伸展一下手脚,四处张望。埃瑞克走过来问我,看到火山没有。火山?我摇头,听都没听说过。他显然对我的无知表现了极大的同情,带我走到小卖部后面。就在那里,平坦田野的尽头,我第一次注意到墨西哥城外的这两座著名的火山,Popocatépetl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El Popo or Don Goyo,Smoking Mountain) and Iztaccíhuatl (Its name is Nahuatl for "white woman")。在耀眼的日光下,我只能大概看出它们的轮廓以及山顶的白色雪盖。听说它们是墨西哥城附近的12座火山中比较著名的两个,Popocatépetl 和Iztaccíhuatl 由Paso de Cortés相连,都处在活跃的跨墨西哥地震带上。我在其他地方也见过活火山,但从未在这么近的距离看活火山。Popocatépetl在1994年曾经剧烈的喷发过一次,岩浆覆盖了方圆25英里的地区。当地人和随时可能喷发的火山和睦相处,僧侣们还在Popocatépetl的峭壁上修建了一座修道院,那里也是一处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著名古迹。
不能圆满的爱情故事似乎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母题,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表现。在西方是罗密欧和朱丽叶、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阿伊达和拉达莫斯,在东方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曹植和洛神、贾宝玉和林黛玉,在墨西哥则是Popocatépetl 和Iztaccíhuatl的神话。不能实现的爱情故事由于缺憾而格外的缠绵悱恻,令人唏嘘。这些人力所不能改变的悲剧,在某种程度上呼应着人类必死的命运,其实表达了人类对不可知天命的质疑和无奈。悲剧的力量就在于它超越了人们理性,指出了理性和感性之间的悖论。仰望火山顶上的白雪, 我想起了《The Reader》,想起了书中的少年人对自己初恋情人的不可能实现的爱情。.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