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8日星期六

夜未央

又到MOMA去看Richard Serra,他老人家会不会觉得我来的太勤了?因为是周五的傍晚,MOMA免费向大众开放。票子上面印得很清楚,Target Free,我笑称,今晚我们不是塔利班的目标。修觉得Serra的东西非常男性化,他作品的体积感和质地,都给人一种具有压迫性的感觉。这种从极小主义艺术中衍生出来的艺术语言,本身是对一种充满了自信的自我的认同。甚至可以说,充满了arrogant的感觉。

相比之下,他似乎非常喜欢二层大厅中所展出的Joan Mitchell 的四幅作品。作为一个旅居法国的美国女艺术家,她从小受到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她为了摆脱那个传统,把自己放到另外一个文化中去进行创作。她的某一幅作品看起来非常像是莫奈的《睡莲》,那幅巨大的睡莲曾经被陈列在悬挂Joan Mitchell 作品的墙上。不知道这是不是美术馆特意安排,故意将来自于不同传统的作品进行比照。

修和我对两幅MOMA 最近所收集的作品进行了争论。我喜欢的那幅作品非常简单,白色的背景上是一系列的X,它们的排列看起来没什么规律,但是整体上有一种内在的韵律感。我将它形容为一系列的denial。修觉得它的内容很陈腐,他喜欢一个巴西画家的作品。这幅作品的颜色极其艳丽,带有葡萄牙民间艺术的影响,描绘了一个鲜花盛开的藤架。作品的下半部分明显的空白有点仍人迷惑。我基本的感觉是这幅画太漂亮了,由于它的漂亮,制止了人们进一步的思考的可能性。观众会停留在它的皮色之美,而失去了理解它的机会。我觉得我喜欢的那幅作品讲述了更多的东西,它允许不同解释的可能性,对观众保持着完全开放的态度。由于它技法的简单(可以说没有任何技法),它暗示着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它取消了艺术创作的技术难度,将作品的价值还原为艺术家思考的深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把审美这种单向度的思维模式转化为艺术家和观众之间双向的交流。那幅画不是一个被观看的对象,而是引起人思考的一个契机,或者说是一个由头。修显然不同意我的看法(就像是我们在路上关于移民问题的争吵)。他觉得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甚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作品的观众 (You have a pair of eyes does not qualify you as an audience.) 他强调认同是建构在一定的知识和阅读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对潜藏艺术传统的理解。否则,在艺术作品面前,人也会视而不见。我揶揄他道,看这个展览有没有一点嫉妒的感觉啊?大家都是艺术家,为什么有的人就可以在MOMA 展出自己的作品呢?他笑道,展出不是唯一的目的啊,绘画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是工作,所以不存在professional competitiveness。

我们从MOMA 出来,往上东区走,去找Flavia喝酒。第五大道开始安静下来,中央公园也变得沉默了。修说这个附近就是他长大的地方,他小时候经常去66街的动物园,在96街的私立学校读书,住在73街附近,但是那时候的他并不快乐。嘿,有钱小孩的烦恼,就像是中央公园里豢养的北极熊,是没有理由的奢侈。

Flavia在一家叫朱丽安的餐厅等我们,这家法国餐厅以老板儿子的名字命名,很有人情味(81街和第三大道)。里面布置得很舒服,可爱的地方在于它装修的复古风格(追忆20年代的纽约)和现场演奏的爵士乐。我的汉堡上来了,吓了我一跳,这么高的一堆食品?还好,我选的巴西啤酒(xingu) 味道好极了,总算没有浪费太多的食物。演奏的乐队只有两个人,一个萨克斯风,一把吉他。几首曲子过后,他们开始用长笛来配合吉他。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用长笛来演绎爵士乐曲,有点怪,也很有意思。Flavia和修开始讲他们的印度之行的故事,描述他们所到过的城市和见到过的有意思的人。他们模拟印度餐厅里的侍者爱搭不理的样子,真是有趣极了。我说起前一天看过的音乐剧《吉卜西》,他们立刻对女主角进行了大量的介绍和评论,然后就开始谈论最近纽约正在上演的舞台剧,还有人人都在谈论的《Sicko》。夜,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展开。

我一个坐公车回家,M4在110街拐弯,从中央公园的北面转过去,然后从百老汇大街上转弯,city road, take me home。一路上在看一本追忆戴厚英的文集。她是个奇怪的人,曾经在自己的小说里遇见过自己的死亡(被人用斧子劈开脑子),然后真得这么死了。她曾经是个极左的文艺批评家,大张旗鼓地批判过自己的老师钱谷融的人道主义思想。她在文革中爱上了一个诗人(闻捷) ,后来诗人自杀,她为此写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人啊,人》,从此开始倡导人道主义的人文思想。在老年,她转向佛教,最后却没有得到善终。一个人的一辈子,可以像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一样发生几次转向,但是,人为什么要经历这些痛苦的转向呢?是因为真太难以接近?戴厚英以自己的性命殉了她生活的时代。她曾经公开忏悔过自己早年的行为,最后她以一个佛教徒的心态接受了自己的死亡。我想,这在她是一种幸运和解脱吧,否则面对着举起的屠刀,她的恐惧会十倍、百倍的增加吧。她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追忆她的人都怀着极为复杂的感情。她的复杂成就了她这个人。人们对她的最后评价是,无论她做过什么事,她总是以最纯真的态度去做,无论是对的,还是错的。

Gypsy: A music fable

Chris got us tickets to see New York City Center's new production of Gypsy, starring Patti LuPone, Boyd Gaines and Laura Benanti and directed by Arthur Laurents, with musical direction by Patrick Vaccariello. It was Thursday and it was a full house. I just wondered where these people came from. They were all very excited and eager to be entertained. Gypsy: A Musical Fable is the full title of a 1959 musical with music by Jule Styne, lyrics by Stephen Sondheim, and a book by Arthur Laurents. It is usually referred to as simply Gypsy. Gypsy is loosely based on the 1957 memoirs of Gypsy Rose Lee, the famous striptease artist, and focuses on her mother, Mama Rose, whose name has become synonymous with "the ultimate show business mother." In particular, it follows the dreams and efforts of Rose to raise two daughters to perform onstage and casts an affectionate eye on the hardships of showbusiness life. The character of Louise is based on Lee, and the character of June is based on Lee's sister, the actress June Havoc. Gypsy has been referred to as the greatest American musical by numerous critics and writers, among them Ben Brantley[1] and Frank Rich;[2] Rich even goes so far as to call it the American musical theatre's answer to King Lear. Theater critic Clive Barnes wrote that "Gypsy is one of the best of musicals..." The character of Rose was described by Barnes as "one of the few truly complex characters in the American musical...bossy, demanding, horrific..."[3] Rose was described by Rich as "a monster".[2] Critic Walter Kerr points out that though Rose is a monster, she must be liked and understood.[4] Gypsy is being presented by Encores! from July 9 to 29 of 2007, with Patti LuPone again playing Mama Rose, and direction by Arthur Laurents.[9] Principal casting includes Laura Benanti in the title role of "Gypsy/Louise", with Boyd Gaines as "Herbie", Leigh Ann Larkin as "Dainty June", Tony Yazbeck as "Tulsa", Alison Fraser as "Tessie Tura", Nancy Opel as "Mazeppa"/"Miss Cratchitt", and Marilyn Caskey as "Electra". I cannot help comparing musicals to operas. Obveriously, musicals are much more accessible. However, because it is so much simpler for the audiences’ ears, it does not leave much space for your thinking. So from the first moment one, you are put into a speedy car and the car drives you to the dramatic heights of the play. But at the end of the show, I do not feel as satisfied as I walk out of the opera house. There is everything on the stage—the wonderful set, the beautiful dancers and singers, the gorgeous customs, the fantastic lighting, the unforgetable music and the magic orchestra. But, there is something I have not got yet. I don’t know exactly what it is, but I know it is not there. The final touch, which gives you the sense of intoxication!

2007年7月26日星期四

夏洛特的愿望

夏洛特仰望星空,心里祈祷自己能像流星一样,在经历巨大的热情和燃烧之后,降落在宽和、温厚的大地怀抱里。窗外的夜安静平和,门口的大树沉默一如往常,大片的绿地在星空下好像绵延的沼泽。大量的萤火虫,却没有对萤火虫感兴趣的孩子们的笑声。暑假中间,附近的家庭都带着孩子们去度假了。夏洛特的孩子在北京,她的丈夫在欧洲查资料。她现在是这里空间和时间的主人,也是这里寂寞的主人。这独身生活的一个月让她迷惑了,仿佛她从来没有结婚,没有人依赖她,她也不依赖别人。

她推开面前的一堆又一堆的参考书,过去窗前的灯光调暗,然后把脸贴在电脑加热过的桌子上。她看到儿子的玩具堆了一地,感到自己的寒毛悄悄竖起来。难道我还存在吗?除了是他的妻子和儿子的母亲,我还存在吗?除了是研究生院三年级的文学博士候选人,和森林里这所学生公寓的女厨子、女清洁工,我还存在吗?

这种想法让她感到疲惫,就像是不思考同样使她感到疲惫。她的思维在多种语言中跳跃,带着惯性一直不停地向前冲,以至于在夜的深处,她也不能得到应有的休息。啊,月亮,the moon, la luna, der mond,这些相互关联的词汇在她的头脑里碰撞着。她时时感到自己在下一个时刻就会失语,因为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1岁多的儿子在幼儿园从来不说话,他拿不准应该说父亲的德语、母亲的北京话、保姆的西班牙语,还是老师正经的英语。只有回到家里,他才开心地大叫,无所顾忌地在语言的缝隙中穿行。这才只不过是开始,夏洛特想到,以后这个混血的孩子不知道要经历多少迷惑、冲突、甚至歧视才能长大成人。她多少有点后悔,因为她的决定给这个孩子的人生增加了很多的困难。而且,要让他理解父母的文化,不知道要费多少力气。也许,这个孩子注定一辈子不会理解《镜花缘》,看不懂《红楼梦》,只能半懂不懂地阅读《少年维特的烦恼》。不想了,至少夏洛特给了他一个经历这个世界的机会,看到它所有的美与丑,看到令人惊异的灿烂夜空和同样让人着迷的语言和文字。

我还能感觉到激情!这个想法让夏洛特既害怕又激动,她觉得自己在一条激流的面前犹豫。理智告诉她千万不可以前进,但是感情像是一颗石子投入了波心,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我还存在,我除了抽象地思考和无昼夜的工作,还能感觉到对一个人的巨大的渴望。夏洛特仿佛回到了中学时代,为了要不要送出自己的第一封情书,在那个夏日的午后徘徊在绿荫掩映的什刹海。所不同的是,一个十六岁少女的初恋会得到所有神灵的祝福。而一个30岁的已婚女人?

夏洛特第一次领教了她曾在无数文学作品中反复读到已婚女人的激情。这种感觉好像是在一条隐秘的小径上漫步。入口处写着禁止进入,但里面繁花似锦,让人浮想联翩。小径四周的植被是如此的茂密,以至于人只能看到自己的脚趾,看不到归去的路,也看不到前头的路。这芳香迷人的小径满足了女人的每一个幻想,它根据每个人幻想的程度而不断变换着风景。越是有天赋的人,所看到的景色就越迷人。在中间行走,赋予人极大的自由,它所提供的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回避。没有学业的压力,没有经济的烦恼,没有柴米油盐,没有6点钟开始苦恼的婴儿,没有12点必须睡觉的苦恼。

夏洛特又变成了一个女人,她没有染颜色的脚趾在对方看来,都是水晶鞋中的纤足。这种重新找回的自我使她兴奋莫名。但是她越兴奋,就越感到一种无名的罪恶感。她从来不觉得道德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但是4年的婚姻里,她和自己的丈夫经历了在几个国家的生活,一种比激情更深厚的感情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她知道自己不会离开他,就像一个人不可能抛弃自己的影子,除非她总是暴晒在正午的太阳之下。她不会离开他,但是这围城中每一日的生活,都像是对她身心的一种挑战。她觉得自己被放在一条加速的轨道上,但是自己不能选择前进的方向。夏洛特能感到丈夫的手指在自己的额头上温柔地抚摸着的感觉,可是一想到厨房里堆积的碗碟,书桌上还没批改完的学生作业,隔壁兴奋地大叫的孩子,所有初夏的甜蜜情趣都变成了一种讽刺。

我还能感觉到激情,但是那又怎样!夏洛特做了决定,她故意找了个借口,一劳永逸地离开了那个打乱她平静生活的人。一个月后丈夫回来的时候,她会在家里迎接他,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那条芳香迷人的小径,不过是漫长旅途中匆匆掠过的风景。她明白在没有陷入之前全身而退,是最明智的选择。他们都是有理智的人,他们都明白一个夏天的激情是不会持久的。消失的激情就像是退去的潮水,除了让人尴尬,什么都不是。

夏洛特一个人坐在深夜的游泳池边。湛蓝的池水在月夜变成了暗蓝的水银。她的双脚感觉到水的凉意,这股凉意让她的心静下来。她回想起韩素音的《瑰宝》,在那个故事里,素音和马克在1949年的香港相遇、相爱、相互伤害、最后被死亡分开。不是每一段爱情都有一个结果的,我的也不例外。为什么要例外呢?夏洛特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悲哀,因为她做了一个作为中国女人的最好的决定。我的存在不重要,或者说不如这个家庭重要,这才是为人的根本。若干年后,我的儿子会知道我曾经为他放弃过一条芳香迷人的小径吗?夏洛特有点怀疑,因为她自己不会跟任何人谈起这个话题。独自保有这个秘密的想法让她兴奋。她为自己的牺牲感到骄傲。但是有什么可骄傲的呢?夏洛特又有点沮丧,她隐隐约约地感到自己完全可以成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领略不同的风景。

夜,还是沉默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为什么要在异乡保有我中国女人的小灵魂? 夏洛特不知道,但是这个东西让她想起父亲和母亲的固执,这是家庭的遗传吧!她猛地把双脚从游泳池里提起来,水中月亮的倒影一下子破碎了。点点滴滴化作离人泪好了,我要把所有的烦恼留给这个恼人的夜,从明天开始,我又是一个新人了。毕竟,我还存在着,我还呼吸着。我的孩子还在睡梦中呼唤我的名字,我的丈夫还会在异乡的路上想到我的冷暖。如果生活的压力没有这么大,我不会感到那小径的诱惑。足够了,我知道我还有能力感受到激情,这就足够了。阿们!

2007年7月25日星期三

锻炼身体

今天去了体育馆两次。中午做1.5 小时瑜伽。晚上游泳1小时。我的理想:成为身体健康的好青年。身体好就不郁闷了。 嘿嘿,你猜到了吧,我今天见了我的老板! ////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前夜和好友深谈,从10点钟开始在网上谈,12点钟以后改为手机聊天。夜里两点才偃旗息鼓。看书到3点才睡着了。累啊!几年不谈的朋友,一谈就是几年。////
到今年十月,文人画研习的一圈人认识10年。想到老朱的20年之约,隐隐觉得后脊梁发冷。十年过去了,还是一介寒儒,飘泊异乡,孑然一身,形影相吊。就当是黄粱一梦,不醒也罢! ////
和好友约定,以后一年要打一次电话。怎么这甜蜜的约定中透着那么多的无奈和怅惘呢?

2007年7月23日星期一

爸爸妈妈

(来自天涯某贴,桑格格整理并部分文字加工)  1、前几天买了条裙子,今天第一次穿上在爸妈面前“显摆”,并向他们炫耀说自己超级喜欢上面的蕾丝边。当时我爸就来了一句“原来我用了几十年的蚊帐现在叫做蕾丝”。    2、我讲的话,给的指示,从不理解中执行,执行中理解……千万不要以为是某位主席啊,那是我爸爸说的。    3、妈,我的运动鞋给洗了没有?我妈:……洗了……部分。我:哪部分? 我妈:鞋带……    4、我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日历(14张纸) 封面和封底都是两只海豚,1月到12月分别画的是12生肖。我妈没有事情做就在那翻日历一边翻一边嘀咕……妈:06年是狗年,那今年是什么年啊?我:猪年啊,那日历上不是有12生肖的顺序么……一个个轮下来的呀。妈:哦,原来今年是猪年啊,日子还过的真快,明年就是海豚年了……    5、很流行的QQ小车。妈:秋秋 !我:QQ!妈:扣扣!我:QQ!妈:球球!我:……    6、那天全家坐在一起吃饭,电视里播着企鹅,在我大呼可爱的时候,我外婆冒出一句话:这东西能吃么?我当场吓呆,她还说了一句:本来就是嘛,不然养它做什么?    7、有一次我痛经,在家哼哼唧唧的~我老妈找出止疼药让我吃。我说那玩意吃了容易得老年痴呆,我不吃,然后继续哼唧。终于我老妈被哼唧烦了,说:吃吧吃吧,不用等老年,你现在都是痴呆了~    8、打电话回家。我妈接的,问我是谁,我叫了一声“妈”,我妈答应了一声,然后接着问:“你是哪位?”我抓狂:“除了我之外,你难道还有别的女儿?!”    9、我妈有一次说起一对身高差距很大的夫妻 ,感叹说:“他老婆爬梯子都看不到他的脸~~”    10、我妈说的:他会看上你就证明了他脑袋不行。    11、大学时候我为了装酷,专门找了跳裤子剪了好几个大口子。结果有次回家,我妈帮我洗了,等俺回到学校拿出来穿时一看——那些口子被俺妈缝的整整齐齐。    12、我妈在电视里看到一个嘴唇巨厚的非洲人说:这人嘴唇怎么那么厚,切切一盆子。    13、和爸爸妈妈一起看十面埋伏,看到章子怡最后又活过来的时候我说:怎么过了这样长时间又活了?我爸爸说:现在有是有手机应该赶快打120还能救的活。我妈妈说:山沟里,还下雪,信号不好吧。    14、我爹,我在丽江玩儿的时候早上6点多的时候发个短信来说,女儿祝你今天玩儿的开心!我娘: 5555你不理我了,没人和我玩,我哭!(我妈原话)    15、第一次包饺子给老爸吃,很得意的跟老爸显摆:“爸你看我第一次包饺子一个都没煮烂哎!”老爸说:“你要是不搁馅儿直接下面疙瘩就更不会烂了!”    16、有个小朋友牙缝特宽,每天吃完饭拿个小牙签捅阿捅阿的~~我爸看不过去了,说:“你直接拿筷子剔吧~~”    17、 我在家走路都是横着的,经常会撞到墙啊,桌角,落地扇之类。我爸总会在第一时间问:“没事吧”我:“没事没事!”我爸:“问茶几呢。好几百块钱呢。”      18、有一次,我姥煮了7个鸡蛋,用个小盆装好放在桌上就去厨房了,我姥爷坐在桌边等吃饭,回来时候,鸡蛋全吃完了,姥爷把空盆咣当一扔,说:再来一盆!    19、我姥有一次心血来潮,非要把一个碗柜塞进比它小一点的墙空里,我觉得她虽然没读过书,平时还是挺精明一人啊,那次居然拿了把菜刀妄想把墙给砍了,她正那专心削墙呢,我姥爷闪进来,盯着她幽幽的说了一句:疯了吧你。    20、我爸挺节俭的,特不待见我和我妈上街败家~~后来我们上街从来都不带我爸~~有时候店里打折,好几百的东西1,200百卖了~~特高兴的买回家,回家就给我爸显摆~~“看这鞋好吧?便宜~~看着裤子漂亮吧~~3折买的~~你猜猜都多少钱,特划算!”我爸头也不抬,猜哪件都是:“10块!”    21、我妈常常一大早起床,然后把我叫醒,对我说:xx,你继续睡吧!    22、妹妹失恋,郁闷消瘦无法排解。老爸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但几十年没做亲子教育一时半会儿也不知如何开导。一天妹妹又是吃不下饭,问也不答,老爸又急又疼,一拍桌子:“你也是党员,我也是党员,我们党员和党员之间有什么不可以谈的!”    23、有次我和妈妈下楼的时候,遇到两个人,那两个人很不礼貌地盯着我看,我很生气,小声对妈妈说:真想拿锤子敲他们头!有什么可看的!妈妈说:这有什么?看就看吧,人家只是奇怪,这老太太怎么长得这么漂亮!    24、在学校,手机打不出去。就发短信让我妈给我回个电话,40多分钟才用座机打来,我问忙什么呐,这么迟,俺娘说了 :“看电视呐,广告时间才有空过来打电话啊 。”    25、一天我洗完澡在地板上奔跑,拖鞋上全是水,于是就滑倒了。咚的一声,四体投地啊,只剩脖子还仰着。那叫一个疼啊,于是我就大吼大叫,我妈走过来问:没摔到脸吧? "没"“那就好”于是又回屋看电视了。此刻我还趴在地板上呐。    26、我妈妈正在减肥中,吃晚饭时对我说:“XX,给我盛多点饭,我只能吃一碗。    27、老爸老妈老记不住新式东西的名称。老妈每次看到施华洛世奇都说“那个雨花石什么来着”……    28、我老妈评论女的美丑只有一个标准---双眼皮~~每次她喝喜酒回来我问她新娘长的怎样?--- 双眼皮,挺好看的!--- 一般,也不是双眼皮~    29、我爸爸说的……脚踏黄河两岸,手拿机密文件,前面机枪扫射,后面炮火连天——其实就是拉bb。    30、在老爹养S一只猫一只狗一只乌龟一只刺猬两棵仙人球N条金鱼后,对我说:你都不快点找个媳妇给俺生个孙子玩!    31、男友来我家帮我修电脑,被提前回来的妈妈看到,晚饭时我妈就问他谁。 因为爸爸那时候不准我恋爱 我就顺口说,是我最好朋友的BF,我"借"来修电脑 。然后我妈就开始教育我"别和人家BF走太近,万一你们有火花,那你要人家小姑娘怎么办,那你们又怎么有脸在一起……滔滔不决讲述5分钟后, 我爸放下饭碗,郑重的抬头问我妈:“请问你是琼瑶女士吗?”    32、曾经有个阶段长的很胖,然后我问我爸我长的胖吗?他看看我,用很沉重的语气对我说: 你无论长成什么样,都是我闺女。    33、有一天我妈摔了一跤,一瘸一跛的回家,我问她怎么摔了的.她说:“我走在路上,看到前面有一个水坑,那些人都绕着走.我看着那坑也不大,就想试看看能不能跳过去.结果就摔了一跤。”    34、有一次,别人送了只小狗。我们商量给小狗起个名字。开始我爸没搭腔,突然说了句:叫赛赛吧。我们都觉得不错。我妈还说,恩,好!喜欢比赛,好胜。过了半天,我爸说:我们有个同事叫李赛。  ——————来自天涯某贴,桑格格整理并部分文字加工。向可爱的爸爸妈妈致敬。

哈里路亚, 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第七部出售第一天,卖出了800万册。yijia同学说,一本书35块,妈妈呀,J.K.R赚翻了。可不是,《纽约时报〉报道了全球哈迷购书的狂热,连SOHO区的艺术家们都出来凑热闹,打扮成哈利.波特里面的人物搞笑 。《世界日报》的压题照片是一对来自密苏里的新婚夫妇,抢在所有人之前购得《哈利.波特》第七部两册,作为新婚纪念。不知是出于对未出世孩子的美好祝愿,还是准备以世界的前途为己任,,将未来的婚姻生活献给伟大的人类拯救事业。各大报章纷纷猜测,谁会成为下一个J.K.R似的明星,写出新的畅销书神话。其实神话的含义就在于它的不可重复性,如果人人都可以写,那么就没有什么神话了。据说Beatrix Potter 的小兔彼得到现在为止还是世界上销量最多的童书,不知道这个神话会不会被哈利所打破。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本和动画,正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zeitgeist)。当我们还是儿童的时候,我们目睹了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如何从城乡接合部向稻田和玉米地蔓延,最后吞噬了所有栖息着红蜻蜓的芦苇和池塘(想想林海音的《海淀姑娘顺子》和我长大的海淀中关村,为什么没有人用中关村的白颐路来写一部小说呢?);我们见证了城市中的河流如何干涸最后被填平变成街道,以至于城市中的地名现在只具有象征和想象的意义(失去了永定河的永定门,失去了小月河的蓟门烟树);我们观看着旧城区如何被夷为平地,新的毫无特色的商业区如何改变着城市的地理地表,重新分割和界定着我们的集体记忆(韩素音是多么憎恨砍去了曼谷的木棉树的建筑商! 为什么没有人为被毁灭的北京街道呻吟?)。我们看到的是在巨大张力下的城市和乡村的冲突。那是一个道德的底线不断受到挑战的时代,不是一个美和真逐渐展开的时代。 这种状态的最好反映不是宫崎俊所描绘的那种带有怀旧色彩的、对自然充满热爱的《龙猫》,而是他的《平成狸合战》,是《变形金刚》,是《恐龙可塞号》,是《银和列车999》。那个时代有一种模糊的、对未来的恐惧,人们的想象局限于未来的灾难,其间透露着对现实世界中巨大变动的恐惧。 那些动画片给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不是正面英雄擎天柱如何威震一方,让坏蛋胆战心惊;而是反面英雄惊破天如何几次从失败中再次崛起,发动新的攻击。“变形”本身所带有的隐喻色彩,即是对传统的善恶二元划分的质疑。儿童们应该相信的是《机械猫》里面的一成不变、波澜不惊的中产阶级世界,还是他们日常所面对的礼崩乐坏的现实世界?遗憾的是,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没有出现一个富有想象力的童书作家来回答这个问题,只出了一个私下里爱讲黄色笑话的郑渊洁。 相比之下,现在躺在沙发上读《哈利.波特》的孩子们,享受的是一种没有任何现实联系的无忧无虑的恐惧。魔法世界的妖魔鬼怪再恐怖,也不过是暑假中的消遣;过了暑假,即使是哈利.波特,也会回到一般人的世界中。这套书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把魔法师从一种宿命变成了一种职业,除了命中该死的哈利,其他孩子都在度假的时光中学习一些雕虫小技。 从骨子里说,《哈利.波特》还没有跳出古典成长小说的套路—后者典型的代表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和古龙的《绝代双骄》。这类小说先告诉你主人公命中注定要成为大英雄,但是出身悲苦,一定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成就他的伟业。但是《哈利.波特》和安徒生童话一样,不介意披露人性的黑暗,而且主要是从人性的黑暗角度出发来写主人公的历险。这就与以往的儿童文学大相径庭了。J.K.R的险招儿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她的主人公是一个有弱点的英雄,他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人奋斗具有了真正的价值。我还没看《哈利.波特》的终结篇,我猜测,如果作者足够高明的话,她不会告诉你哈利最后的死活,一定会留下一个迷题让人来揣摩。 那一刀到底有没有劈下去呢?

2007年7月22日星期日

八楼东

客居八楼东。因为在拐角的缘故,两面有四扇窗,是我有生以来住过的阳光和空气最奢侈的房间。小时候家里一直住在一楼,虽然搬了好几次家,但是总是搬到另一个没有风景的一楼。外婆家也在一楼,舅舅家也在一楼。后来上中学,教室总在一楼。上了大学,四年中有三年住在36楼不见天日的一楼。研究生三年,驻扎在45楼热闹繁华的一楼,看尽了英语系女生所上演的现实版莎士比亚全集。要《罗密欧与朱丽叶》么?要《驯悍记》么?要《无事生非》么?要什么有什么。

搬到纽约以后,一直住在同一栋楼里。我的可爱的826朝西,只有两个窗户,每天只能见到夕阳,连累我的植物都长得有点暮气沉沉。可是我的许多朋友都曾经睡在那个房间的地板上,所以那个房间回忆的价值远远大于那一点点缺失的光线。

借住在秦尼家里,终于拥有了每日初升的朝阳和没有星星的夜空。最舒服的是饭后冲个凉,然后坐在桌前开始工作。身后的窗户中不断地送来清凉的夜风,几个小时的工作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原来,一个人所生活的环境对她的心境有这么大的影响。这个房间所带给我的从容恬静的心态是我以前所居住的环境中所从来没有产生过的。下个礼拜就要搬出去了,现在用寥寥数笔为这个房间存照。

在网上看一个朋友的博克。据说她的男友就是因为看了她的文字对她一见钟情,而后缔结了良缘。怎么看怎么觉得有点于丹的感觉,不断地引用,不断地升华,不断地套用别人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觉,有点怪怪的。她想表达自己对社会正义的感觉,她想表达自己小女人的心态,看起来总有点命题作文的味道。不过从她的写作中可见她的赤子之心,也许这就是她迷人的地方,单纯而虔敬地心灵。她反复提到上帝,不知道是真的信仰,抑或只是出于方便。如果是前者,那么她真是有福的人呢。相比之下,还是更喜欢纪的文字,这是我的偏私吧。不知道别人读我的文字有什么感觉,真得很想知道。

治疗失恋的最后方法就是再找一个。今天,这条真理再次得到验证。一个能跑3英里的女孩子决定放开执著,和新的朋友、和新的世界接触。我在杂货店里挎着篮子听她的电话,在奶酪和黄油中间大声对她说,好呀,就该这样。

爱情让人变美,也变平凡。独身的时候,每个人身上都披着女武神的盔甲,带着神的亲吻。一旦陷入爱情,就由不朽的神界堕入必死的人界。为什么大家争先恐后?

Missed the chance to meet drunkpiano

Yijia couple had dinnfer with Drunkpiano and her BF yesterday and I was not able to make it. I was running along the riverside park and enjoyed the opportunity to get sunborned. Maybe it is not so bad, since I still have the imaginary space to think about what her personality is and what kinds of topics we will entertain each other. Keeping reading Han suyin's My House had Two Doors.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her first novel, she gradually became an activist in east Asian region. Her writing opens many doors to understand the tricky situations in 50s and 60s in China, Sigapore, Malaysia, Hong Kong. Just cannot believe someone can ever live such a multi-facet life as she did. She was in the constant currents of the historical moments, yet she put her self-reflection into the big picture of her time. And she wrote frankly about her love and sex life. It was 50s and 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