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日星期六

If you don't know this, you are out of time, man!

Your Gallery http://www.saatchi-gallery.co.uk/index.htm.cn http://www.saatchi-gallery.co.uk/yourgallery

Happy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

DON'T GIVE UP YOUR CHANCE TO BE A CHILD ONCE A YEAR! BE CHILDISH AND BE FREE!
Since December 14, 1954, United Nations and UNESCO observes 20 November as the Universal Children's Day "to be observed as a day of worldwide fraternity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ldren. It recommended that the Day was to be observed also as a day of activity devoted to promoting the ideals and objectives of the Charter and the welfare of the children of the world."
[edit]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ldren's Day is celebrated on June 1. Schools remain open, children attend class and still have to do homework.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a wide variety of activities to strengthen allegiance to their country, have fun, and take part in, and join youth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Hong Kong Children's Day is celebrated on April 4 each year (the same day as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since ROC established the Children's Day on April 4 in 1931. The ROC government combined Women’s Day with Children’s Day on April 4 in 1993, officially calling it Women’s and Children’s Day, making it a day for women, mothers, and children.) The practice is still observed by both the Hong Kong SAR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after the handover in 1997, though this festival has not been a public holiday before the handover.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designates April 4 as Children's Day (兒童節), pursuant to Article 5 of the Order to Implement Commemoration Days and Holidays (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 Despite not being a legal holiday, schools often hold special activities in order to celebrate the occasion. Due to pressure from parents that demanded to accompany their children in the celebration, the ROC government recognized Women’s Day with Children’s Day on April 4, 1993. Thus, the celebration is technically called Women’s and Children’s Day.

社区大学和美国梦

这两个星期在纽约市里市外跑个不停,陪着Victor参观纽约州的社区大学。除了此前参观的维斯特切斯特社区大学(Westchester Community College),这两天连着访问了拉瓜迪亚社区大学(LaGuardia Community College)和国王区社区大学(Kingsborough Community College)。同样都是公立两年制大学,各个大学的学生来源、教育方式、资金来源和校园文化截然不同,反映了美国多元文化的一个侧面。我一直从事社区大学的研究,但并没有实地参观过几个学校。这次的机会十分难得,让我在近距离观察了几个出色的社区大学。

有人说,社区大学是美国对高等教育最大的贡献。它普及了高等教育机会,使每个高中毕业生都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体现了教育机会的平等,是美国式民主的体现。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的社区大学为其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美国每年高等教育系统接纳的新生中,有一半从社区大学开始接受高等教育。社区大学的开放入学机会(open admission),使得低收入家庭、新移民家庭的子女和高中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都有机会上大学。美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主要是通过社区大学在60和70年代的发展实现的。

纽约州有全美第二大的高等教育系统,仅次于加州体系。纽约州的州立大学系统中,包括了30所社区大学。纽约市立大学系统中,也包括了若干所社区大学。此外,纽约州的一大特色就是拥有众多的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其中包括许多营利性或者非营利性的两年制大学。纽约州可以说是美国社区大学的showcase, 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我们所选择的几所社区大学都是全美国闻名的社区大学中的“精英”。虽然社区大学的竞争和四年制大学的以高校质量排名为基础的竞争不同,提供高质量两年制教育的社区大学还是会得到舆论的赞扬。在纽约时报最近所评选的全美优秀社区大学中,国王区社区大学名列前十名。维斯特切斯特社区大学是学界公认的最优秀和最富裕的社区大学之一,拉瓜迪亚社区大学也被美国公共政策研究所选为13所优秀美国大学之一。

上回书说到我在维斯特切斯特社区大学,为其环境和景色所折服的经历,但是并没有对大学本身做太多的介绍。它是一所郊区的社区大学,位于美国最富裕的维斯特切斯特社区县境内,主要服务于该县的西班牙裔的新移民和来自东欧的新移民。拉瓜迪亚社区大学则完全是一所市区大学,在曼哈顿和皇后区交界的长岛城(Long Island City)中心,横跨四个街区,完全由以前的厂房和仓库改建而成,处于交通便利、移民人口比例最高的市区。国王区社区大学在布鲁克林区,非常靠近科尼岛(Coney Island),由一座海军基地改建而成,占地面积极大,面对大西洋,风景迷人。它招收的学生主要是布鲁克林区的高中毕业生,其中很大比例是新移民和国际学生。

Victor是哥大教师学院的富尔布赖特学者,来自香港中文大学。他此次到美国进修的目的是了解美国的社区学院系统,学习它们的经验,以提高香港社区大学的质量。那天从7号线地铁皇后区法院站出来,我们一下子就掉入了熙来攘往的学生群。这一周是春季学期的最后一周,学生们忙着对付考试。到处都是亚裔年轻人和西班牙裔的学生,他们大约占拉瓜迪亚社区大学学生人数的一多半。学校的几栋教学楼都是老建筑,天顶很高,结构复杂,很容易在里面走丢了。学校行政机构的设置相当复杂,我们首先访问了学校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部门,了解了学校非学位教育的情况(non-credits or non-degree program)。随后我们访问了学生职业教育办公室(Office of Career Education),办公室里挤满了学生,有不少单亲妈妈带着自己的婴儿来咨询,遍地都是婴儿手推车。最后我们拜访了学业咨询中心,了解了学校为学生所提供的各种学业咨询项目和辅导项目。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里不仅学生的构成多样,教师和行政人员的构成也非常多元化。接待我们的几个中高层行政人员都是女性,其中有两个来自英国,一个是非裔美国人,一个是西班牙裔美国人。

学校为学生所提供的学业、职业服务和咨询真是五花八门,凡是学生需要的,学校都想办法提供。学校每年的新生中有70%左右的学生在入学时尚未达到高中毕业的数学和语文水平,不能直接进入大学课程的学习。学校除了提供正常的“再教育(remedial education)”之外,还帮助新生在暑期接受高中课程集训,为他们在开学初提供专门的学业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克服在大学里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这大概可以成为全天候的学生服务模式了(holding your hand to success)。

据称在社区大学中,学生被称为客户(client)而不是顾客(consumer),教育的目的是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同时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由于高等教育机构和社会的同构,社区大学的教育服务模式反映了美国民主社会的一些基本准则。从就学机会来说,开放式入学保证每个公民(甚至非公民,非法移民,国际学生)的受教育机会。由于没有入学考试成绩的限制,凡高中毕业生和非毕业生(非毕业生也可以在社区大学内读高中文凭)都可以申请入学,不存在招生名额的限制。社区大学的学费一般为公立四年制大学的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多数学生都有资格申请联邦和州政府的奖学金和助学金,用以支付低廉的学费。低学费和普遍资助保证社区大学成为了真正的平民学校。从课程设置来说,社区大学体现了民主教育的核心内容—公民教育。它为学生提供了通识教育的机会,使学生有机会广泛地涉猎人文和科学领域,成为有准备的公民。社区学院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提供了转校的机会。在完成了两年的学习后(也可以在完成副学士学位以前),社区大学的学生可以转入四年制大学继续学习,以完成学士学位。转校保证了公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的开放性,使得社区大学的学生有机会完成本科学位,进入主流社会。通过教育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也是美国式民主的一个重要特征。

社区大学是新移民实现美国梦的重要一步。到达美国的多数新移民不懂英语,在本国接受的教育也有限,社区大学是他们学习英语、掌握职业技能的最佳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是比绿卡更重要的通往美国梦的钥匙,因为他们保证了未来的就业机会。社区大学的批评者认为,社区大学的出现和发展加剧了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和整个社会内的阶层化(stratification)。社区大学吸引了很多本来有机会接受四年制大学教育的学生,使他们的兴趣转向职业教育,从而失去获得本科学位的机会。我觉得问题的核心是如何选择counterfactual,和不同的对照组相比,学者们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社区大学在美国社会中的确处于高等教育金字塔的最底层,教育质量水平最低,学生能力和经济状况最差。但是,不能因此就忽视了它们存在的价值。与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社区大学完成一定的高等教育对一个学生的教育和经济成就来说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过去十年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扩大公立四年制大学的招生数量,此举抑制了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区大学的发展。四年制大学的扩张必然导致“过度教育(over education)”的出现,降低本科学位的收益率。与其如此,不如通过发展社区学院来提供副学士学位,建立社区大学和四年制大学之间的联系,使得高中毕业生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同时保障优秀的社区大学学生能够有机会完成本科教育。中国政府的选择是其一贯的精英教育政策的延续。也许,通过学习美国的社区大学的经验,中国也可以找到一条普及高等教育同时促进民主社会发展的新路。这一点在今天和国王区社区大学教务长法哈瑞教授的谈话中,感觉得尤为强烈。和汤姆.弗里德曼一样,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表示担忧,因为中国过分重视技能教育,忽视了通识教育;过分重视本科教育,忽视其他学位教育。现在,使我们反思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时候了。

2007年5月31日星期四

Summer of Love

坐在她的屋里听她讲惠特尼美术馆的展览“Summer of Love: Art of the Psychedelic Era[1] 她一边讲一边拿出Janis Joplin 的专辑“Cheap Thrills”出来。她显然对我的无知感到奇怪,居然有人不知道Janis Joplin?她说,惠特尼的展厅中一直在播放Janis Joplin的歌,给我先听一下作为预习。 于是我们两个人摇着兰姆酒加冰块(可惜不是Janis Joplin生前最喜欢的威士忌Southern Comfort),坐在她摊了一地的鞋子中间,听Janis Joplin特立独行的声音。我的耳朵听惯了甜的发腻的兰调爵士,乍一听Janis Joplin用暗哑的歌喉来唱Summer Time,吓了一跳。熟悉的曲调被她唱出了绝然不同的味道。Janis Joplin吸毒过量去世的时候不过27岁的年纪,她的声音何以能具有这种金石之声?她的声音沙哑,但是绝不单调,在中间有无数的层次和变化。她的歌决不讨好,直来直去,掏心肝似的把心底的颤抖和呻吟都喊出来。Janis Joplin生前只出了四张唱片,参加了无数现场演出,短短四五年间,在欧洲和美国的各个地方留下了她的声音。

根据维基不知道的介绍,

Janis Lyn Joplin (19th January, 19434 October 1970) was an American blues-influenced rock singer and occasional songwriter with a distinctive voice. Joplin performed on four albums recorded between 1966 and 1970 -- two as the lead singer of San Francisco's Big Brother and The Holding Company, and two released as a solo artist. Joplin was inducted to the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in 1995, and received a Grammy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in 2005.

She was ranked #41 on VH1's The 100 Greatest Artists of Rock 'n Roll in 1998, the third highest ranking for a female (only behind Aretha Franklin and Joni Mitchell) on the list. In 1999, she was ranked #3 on VH1's The 100 Greatest Women in Rock and Roll (behind Aretha Franklin and Tina Turner). In 2004, Rolling Stone magazine ranked Joplin #46 on their list of the 100 Greatest Artists of All Time”。

我坐在她的转椅上,听她喜欢的Magnetic Fields的专辑“69”。活泼可爱的男生兴高采烈地唱着,I am the Luckiest Guy in the Lower East Side。无忧无虑,没有顾忌,听起来的确像是60年代的Beach Boys。伊一边跟着音乐手舞足蹈,一边擦鞋。为了照顾她的几十双爱履,每当季节变换鞋子更替的时候,她都要把鞋子们请出来,用酒精仔细的消毒,然后才收起来,做她的鞋子真幸福。

伊这次回台湾就要订婚,现在正忙着新家的装修。她是学艺术教育的博士生,品位自然不一般。没想到她从一大堆的装修图册中看中的,居然是一个由Adobe 改建的民宿。高高的圆形屋顶,泥土的墙面,除了简单的床和书桌,没有任何的装饰。同样简洁的厨房和走廊,一切都和泥土一样自然和清新。这个喜欢在喝咖啡的时候吃Haagen-Dazs的冰激凌的女孩子,她梦想的家居然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adobe

顺便翻看伊的部落格,发现她的妹妹和好友都嫁给了法国人。伊两次到法国旅游,留下了不少有趣的照片。比如她穿着美丽的旗袍,脚上却套着随时准备落跑的运动鞋。她们一家人的合影也很有意思。已经离婚多年的爸爸和妈妈同时出现在照片上,爸爸的身边是新妈妈和新妈妈的孩子们,妈妈的身边两个人共同的四个孩子。中国的大家庭和法国的大家庭挤在一起,别提多亲密了。美丽的中国新娘和光头的法国新郎,台北的红灯笼和诺曼底的海滩,穿白色婚纱的新娘和穿中式大褂的新郎,一切都像童话一样美得不可思议。对于那些远嫁的女孩子们我一向都很佩服,她们有勇气把两个文化都背起来,那份爱和定力都很了不起。

临睡前看1993年的老片Indecent Proposal,再次被罗伯特.雷德福所征服。虽然在片中他扮演了一个不那么正经的千万富翁,但是他那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充满自信和魅力的笑容,真是迷人。黛米.莫尔怎么不嫁给他呢?


[1] Summer 2007 revisits the unprecedented explosion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popular culture brought about by the civil unrest and pervasive social change of the 1960s and early '70s, when a new psychedelic aesthetic emerged in art, music, film, architecture, graphic design, and fashion. The exhibition includes paintings, photographs and sculptures by Isaac Abrams, Richard Avedon, Lynda Benglis, Richard Hamilton, Elliott Landy, Jimi Hendrix (his only known watercolor), Robert Indiana, Yayoi Kusama, Richard Lindner, and John McCracken, among others, as well as a rich selection of important posters, album covers and underground magazines. A special emphasis is placed on environments as well as on film, video and multimedia installations, including works by Jordan Belson, USCO, Stan VanDerBeek, James Whitney, and Lamonte Young and Marian Zazeela. The exhibition includes films of performances and light shows, and spotlights places such as the UFO nightclub in London and the Human Be-In in San Francisco, featuring Allen Ginsberg and Timothy Leary. Organized by Tate Liverpool and originally presented there, the show has toured to the Kunsthalle Schirn Frankfurt and the Kunsthalle Wien.

2007年5月27日星期日

巴黎巴黎

第一次听说纽约有一个叫做“巴黎”的小剧院。“巴黎”只演法国电影。同一段时间,这里只放映一部电影。因为这个影院只有一个电影厅。剧院没有大厅,大家要在剧院外面排队等候。“巴黎”在寸土寸金的第五大道上,在著名的鲁道夫饭店脚下,小小的一个门脸儿,只有一个人在门口检票,只有一个人在卖爆米花。容纳一百人左右的小放映厅分为上下两层,全部以紫色为基调,紫色的墙面,紫色的帷幕,好像大家在一个真正的舞台前面等待演出的开始。座位是银灰色的,非常舒服,一陷进去就不想出来了。有一种提前醉生梦死的感觉。

晚上七点二十分,我们进入了巴黎的十八个瞬间。《巴黎,我爱你》是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共分为十八个片断,由不同的导演执导。没有关系的十八个片断围绕着巴黎和爱着两个主题进行。每个片断探讨了一种可能的人类感情,人类的爱情以各种形式变现。在短短的不足十分钟的片断里,每个导演要将自己心中的巴黎呈现出来。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最后的影片混合了各种电影的题材,以各种电影的形式呈现,是各种电影语言的汇集和对话。

这些导演真是够搞笑的,我从开头笑到结尾。从剧场走出来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被一种巨大的欣喜所包围着,一种秘密的喜悦,一种只有和我分享了这场电影的人才能了解的心灵的愉悦和兴奋。我有一种冲动将来一定要带着自己心爱的人重温这部电影,因为它把许多不能言说的感觉传达出来。而巴黎,它能让这么多的电影人为之着迷,一定要去看看。

根据维基不知道的介绍, Paris, je t'aime (Paris, I love you) is a 2006 film starring several famous (and less famous) American, British and French movie actors, including Nick Nolte, Elijah Wood, Bob Hoskins, Natalie Portman, Gérard Depardieu, Juliette Binoche, Willem Dafoe, Steve Buscemi and Gena Rowlands. The two-hour film consists of eighteen five-minute arrondissements (all twenty were planned, but two fell through). Each arrondissement is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a different person. This list of directors also consists of many famous and less famous names including Walter Salles, Alfonso Cuarón, Tom Tykwer, Gus Van Sant, Wes Craven, Alexander Payne, Gurinder Chadha and Joel and Ethan Coen.

Montmartre (XVIII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Bruno Podalydès, starring Podalydès and Florence Muller

一个郁闷的中年男人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停车位,正在抱怨自己命运不济的当儿,有个路人在他车旁边晕倒。他救起了这个陌生的女人,安置她在车里休息。两个人很快聊起天来,这个女人和这个男人就这么认识了。谁说感情不能随时随地开始?

Quais de Seine (V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by Paul Mayeda Berges and Gurinder Chadha, directed by Gurinder Chadha, starring Leïla Bekhti and Cyril Descours 男孩子们在河边讨论如何泡妞。一个男孩子被旁边的一个穆斯林女孩所吸引。他从地上把她扶起来,想帮她把头巾重新戴上。他说你的头发真美,为什么要用头巾蒙住?她说,这个头巾是我自愿戴上的,因为它我觉得自己有归属感,我的美来自我的信仰不是外表。好像是初恋呢!

Le Marais (IV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Gus Van Sant, starring Gaspard Ulliel, Elias McConnell and Marianne Faithfull 一个法国男孩子陪一个美国人到一家印刷作坊去,碰到一个美丽的男孩子。法国男孩子忍不住对那个男生表达了自己的好感,但是那个男孩子一言不发。法国男孩子不置可否,只得匆匆留下电话号码离开了。作坊的老板问那个男孩子他们谈了什么,男孩子用英语说,他一直说法语我什么都没听懂。老板说不是有电话号码嘛,联系一下。男孩子似乎一下子明白了,冲出去追那个法国男孩子。看男孩子对男孩子示爱,有趣诶!

Tuileries (Ier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Joel and Ethan Coen, starring Steve Buscemi, Axel Kiener and Julie Bataille 一个样子很衰的中年美国男人一个人到巴黎来旅游,带着导游手册,发现上面所描述的浪漫巴黎和他在地铁站里看到的无聊的生活片段截然不同。他对着蒙娜丽莎的画像发呆的瞬间,一抬头和对面的女孩在打了个对眼。正在和那个女孩在亲热的男朋友恼了,和女朋友吵了起来。女孩子一怒之下跑到站台这一边,狂热地亲吻那个吓傻了的美国人。男朋友闻风而至,不问青红皂白把美国人痛打一顿,然后和女朋友扬长而去。吴孟达曾经说过,样衰也不是我的错啊!

Loin du 16e (XVI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Walter Salles and Daniela Thomas, starring Catalina Sandino Moreno 年轻的母亲匆匆地把自己的婴儿放到托儿所,由于不忍心听孩子的哭泣,又回来给他唱了一首儿歌。她在地铁中转了几次车,穿过了贫民区,才到了自己工作的富人区。她在这个有钱人的家里照顾一个和自己的孩子同样大小的婴儿,她看着窗外萧条的景色,眼神涣散,又唱起了同样的儿歌。她就是那个Maria Full of Grace!

Porte de Choisy (XIII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by Gabrielle Keng, Kathy Li and Christopher Doyle, directed by Christopher Doyle, starring Barbet Schroeder and Li Xin 一个衣衫整齐的大叔到中国移民聚居地找一家美容院,推销公司的美法产品,结果先是被一顿暴打出门,然后又被接回来,被视为上宾,和老板娘勾勾搭搭。实在没看懂。

Bastille (XII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Isabel Coixet, starring Sergio Castellitto, Miranda Richardson and Leonor Watling 一个男人打算在餐馆和妻子摊牌,自己已经不再爱她了,而且已经有了新的情人。妻子穿着心爱的红色风衣来了,没等丈夫开口,自己哭起来了。原来她被诊断为白血病,丈夫只好不断地安慰妻子,和情人一刀两断。在充当和表演一个热爱自己妻子的丈夫的一段时间里,男人重新爱上了自己的妻子。妻子死后,男人每次看到穿红色风衣的女人,都会怅然若失。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Place des Victoires (II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Nobuhiro Suwa, starring Juliette Binoche, Hippolyte Girardot and Willem Dafoe 一对夫妇刚刚失去幼子,妻子悲痛难当,拒绝和丈夫对话,把自己封闭到追忆儿子的世界中。晚上她从梦中惊醒,追随儿子的笑声跑到寂静的街道上。一个牛仔出现了,他带来了死去的儿子。母亲紧紧地拥抱着儿子,终于她听到了丈夫呼唤她的声音。儿子说,你要回去和爸爸和姐姐在一起。母亲万分不忍,还是放开怀抱,让儿子和牛仔一起走了。朱丽亚.比诺什的眼神能够洞穿时间,她在爱中间和死亡取得了相互的谅解。爱就是要放开胸怀,让你爱的人离去。

Tour Eiffel (VII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Sylvain Chomet, starring Paul Putner and Yolande Moreau 爸妈都是滑稽小丑的一个男孩子经常被同学欺负。爸爸是一个乐观的小丑,处处被人欺负但是总是保持乐观的精神。他在监狱里遇到同样是小丑的妈妈,两个人立即陷入情网,同游巴黎的车河。埃菲尔铁塔上的探照灯照亮夜空,斗转星移,所有的星辰都不如两个爱人的爱情闪亮。没有滑稽的爱情,只有滑稽的人。

Parc Monceau (XVII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Alfonso Cuarón, starring Nick Nolte and Ludivine Sagnier 美国老男人和法国年轻女孩子约会迟到了,一路上甜言蜜语,可是法语实在是不利落。两个人吵吵闹闹最后终于谅解了,却原来是一对父女。老爸留下来带孙子,女儿和朋友去看电影了。整个影片只用了一个长镜头,真真了得!不会说法语的人也懂得什么是爱呢。

Quartier des Enfants Rouges (III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Olivier Assayas, starring Maggie Gyllenhaal and Lionel Dray 美国女演员找人买毒品。一个年轻的法国人如约而至。女人到提款机去取钱,从倒影中看到那个年轻人想抚摸自己的脊背,但是始终没有和她接触。两个人互留电话之后分了手。女演员没有接到他的电话,于是打电话约他到片场来。年轻人没来,来了一个他的朋友,他送来了毒品,还顺手牵羊偷走了女演员的手表。越是渴望的,越是遥远不是吗?

Place des fêtes (XIX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Oliver Schmitz, starring Aïssa Maïga and Seydou Boro 一个非洲移民和一个黑人女孩子调情,邀请她喝咖啡。他被歹徒刺伤,已经命在旦夕。其实他一直在寻找机会认识这个女孩子,但是她从来没有注意过他的存在。他失业后潦倒街头,靠卖唱为生。她听过他的歌,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刻,他又唱起了那首歌,女孩子才明白生活中的那个淡淡的背景声音原来是一个人爱的呼唤。她沾满鲜血的手几乎握不住两个咖啡杯。没有机会表达的爱,原来可以这样美。

Pigalle (IX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Richard LaGravenese, starring Bob Hoskins and Fanny Ardant 老男人到红灯区去看艳舞,在酒吧和一个女人相遇。他找了个脱衣舞女,正在讨价还价,那个女人冲进来和他理论。原来他们是一对儿,但是女人从来不注意男人的感受,所以男人决定离开。两个人一路走一路吵架,最后女人问男人,为了爱你做过什么。这个时候,路边的乐队开始演唱女人最爱的那首情歌。两个人在拥抱中和解了。打是情,骂是爱,急了拿脚踹!

Quartier de la Madeleine (VIII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Vincenzo Natali, starring Elijah Wood and Olga Kurylenko 一个美国男孩子深夜走在无人的巴黎街头,迷失了方向。他发现一个女吸血鬼正在吃人,吓得要逃跑,但是又被女吸血鬼的美貌所迷惑。女吸血鬼也被他深深吸引,觉得绕了他的小命。男孩子反而割破手腕,用鲜血来吸引她的注意。女吸血鬼归来,不但没有杀死他,反而让他吮吸自己的鲜血,把他也变成了吸血鬼。两个人拥抱在一起,男孩子没有亲吻女孩子,反而开始吸她的血。女孩子也不甘示弱,同样开始吸他的血。嘻嘻,两个吸血鬼的爱情还真是歃血为盟,永不相背呢!

Père-Lachaise (XX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Wes Craven, starring Emily Mortimer, Rufus Sewell and Alexander Payne 毫无浪漫情趣的英国男人被未婚妻拉到巴黎的公墓里寻找王尔德。男人恼怒女人对他结婚要求的暧昧态度,女人则对男人的缺乏情趣感到厌倦。和无数崇拜者一样,女人对王尔德的坟墓献上自己的吻,她表示自己对男人已经失望透顶,不想结婚了。男人在王尔德的墓前摔了一个大跟头,恍惚间王尔德出现了,指点他如果此时不追上自己的珍爱,一辈子就要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了。男人追上女人,献上热吻,同时引用王尔德的名言赢回了女人的心。这是我最喜欢的片断。下午在中央公园外溜达,碰到了Strand Bookstore的流动书摊,正好买了一本《王尔德诗歌和散文选》。这不是缘分,什么是缘分?

Remember Bernardo Bertolucci's 2003 film, The Dreamers. I think the two movies make a good pair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a very interesting way. One is about young love, tender, passionate and aimless. The other is about matured love, diverse, touching, and reflective.

Faubourg Saint-Denis (X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Tom Tykwer, starring Melchior Beslon and Natalie Portman 一个失明的法国男孩遇到一个想当演员的女孩子,两个人陷入热恋。两个人一起经历了恋爱的高潮和低谷,分享了无数美好的时光。女孩给男孩打了个电话,宣布要在夏天结束的时候也结束他们的爱情。在转瞬之间,男孩子在心里回忆他们所度过的所有时光。女孩子的电话又来了,原来她只是在练习自己的台词。男孩子如释重负地说,我没有听你的电话,我在看你呢!爱情原来不需要视力。

Quartier Latin (VI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by Gena Rowlands, directed by Gérard Depardieu and Frédéric Auburtin, starring Ben Gazzara, Rowlands and Depardieu 老先生在等老太太,原来两个人要商量离婚。各自都有出格的行为,两个人互相检讨,不明白怎么最后走到了这一步。两个人唇枪舌战,谁也不肯让步,依恋之情也溢于言表。最后老太太先走,回到一个人的公寓,在寂寞中点一只烟,在窗户的放反光中,是一张疲惫的脸。爱情也有过期的时候吧。

14e arrondissement (XIV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Alexander Payne, starring Margo Martindale 一个美国的中年单身妇女,积攒了几年的假期,学了几年的法语,决定到巴黎开开眼界。操着半生不熟的法语,她穿街过巷,看望自己向往了无数年的巴黎。在孤独的旅程中,她希望有人分享。一个下午,她在一个普通的小公园里吃三明治,看着玩耍的孩童,亲密聊天的恋人,如画的美景,她突然感到巨大的爱。她感到自己陷入了对巴黎的爱,同时巴黎也爱上了她。这个时候不需要任何的解释,不需要“给我一个理由先”。所谓的爱,就是对自己的放纵,让自己完全沉溺于对一件事物、一个人、一个地方、一种行为的喜爱,不计后果,全身心地听从于自己感性的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