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这一层楼住进不少夏天的临时住户,抬头不见低头见,我也认识了不少新面孔。我们常在厨房做饭聊天,喝冰茶,吃芒果和木瓜,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如是建筑学院刚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研究建筑的保存和重建。她高高的个子,看起来不拘小节的样子,一聊起来就非常投缘。她先后在台湾和英国学习建筑,到哥大以后转修古旧建筑的翻新和重建,她自己的硕士论文设计将一个废弃的哈德逊河谷的工厂转变成一个使用太阳能的公益性建筑,整栋建筑就是一个产生能量的基地。这个项目将把废弃的工业基地转化成环保和能可持续性发展的新人文景观。她核心的观点就是将工业革命以来的废弃建筑和景观转化为当下社会中具有实用功能的新建筑,赋予老旧建筑以新的意义。
我们谈了许多中国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古建筑的测量、保护、维修,以及大都市的建设。她自己对大陆的建设非常关心,希望毕业后能在纽约找到工作,然后再被派到中国。哥大的建筑系中有研究中国古建筑的权威,建筑系又招收了许多来自清华、同济等中国院校的研究生,所以如对大陆的发展非常熟悉,有许多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她认为西方古建保护的措施出自于他们的传统,中国也应该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汲取资源,研究如何保护和重建古典建筑。问题的关键在于思考人居住的环境和建筑和当下人的生存状态的关系—人不仅可以改造环境和建筑,环境和建筑反过来也会影响人的心态和生态。她觉得大陆不应该重复台湾发展中所走过的许多弯路,应该利用台湾的教训来提高自己的决策质量。尤其是关于古建筑的测量和重修问题,她觉得应该利用民间社会的资源。由于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巨大投入,中国需要充分发挥草根组织的力量来系统的整理和保存现存的古建筑。
如自称是一个理科生,但是她对文化、社会和建筑的互动有很多认识。这使我想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当下的社会中,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有两种角色:首先,她是一个从事专门职业的人,利用专门的知识服务于社会的生产;其次,她应该是一个教育者,普及她的专业知识,唤起一般民众对于公共问题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寻找解决公共问题的途径。她应该打破一般民众的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限,将公共问题带入私人的视野,提出人类生存所普遍面临的问题。以如的例子来说,她对于西方建筑史和建筑实践的学习,使得她有可能并且能够对北京、台北等城市的建筑提出批评,指出可能的改进方案,并且将建筑的问题和文化问题联系起来,通过建筑方案的选择和实施来反思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筑不仅是她的职业,也是她干预社会问题,发挥自己教育者功能的主要途径。
其实人们早就在对艺术的社会功能的探讨时,提出过艺术家的多重社会功能问题。现在,这也适用于其他知识分子。只有当他们将自己基于职业知识基础之上的道德判断带入公共领域的时候,才从知道分子转化为知识分子。
这样,我一天认识一个好朋友。在厨房做饭有益于学理的促进和学术成长,还有什么比这里更具有“营养”的环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