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30日星期一

秦妮的文字

那兩年 The two years in my youth

转载:http://monstercolumbia.spaces.live.com/?_c11_BlogPart_BlogPart=blogview&_c=BlogPart&partqs=amonth%3d12%26ayear%3d2006 從小到大,我都非常的幸運: 學業還可以,健康很不錯,工作沒有遇過挫折,也沒有真正缺過錢。 父母生我的時候,還送給我一個很好的禮物,叫做樂觀。 所以即使有不如意的時候,我總是能夠面對。 從小家裡孩子就很多。 媽媽撲通噗通五年之內把四個小孩都生完了。 爸爸媽媽都是很優秀聰明的人。 爸爸的數學非常的好,拿公費留學美國的。 他對孩子的名言有兩句: (一)胖就是可愛,乖就是漂亮。 (二)不要太努力啦,考第二名就好了。 (這是哪門子的鼓勵?他以為考第二名很簡單嗎?) 媽媽是輔大家政營養系畢業的,所以我們全成了她學以致用的對象。 如果照她的方式過生活,應該可以活到一百歲。 她的名言是:在台灣,要去哪裡找乾淨的水泡牛奶? (真是憂心忡忡啊) 可惜的是,父母親的婚姻沒有維持,在我十歲時就黯然結束了。 十歲到十二歲這兩年,我們四個孩子因故第一次離開父母。 父親出國留學去了。母親隻身上台北工作。 這兩年,我們來到鄉下老家祖厝,跟祖父母與二叔二嬸一起生活。 現在想一想,這麼小驟然離開父母,其實可以造成不小的創傷吧。 小妹那時才七歲。我記得她常常想念爸媽。 姊姊也似乎一直有適應的問題。 可是我的適應力還真好。馬上就被鄉下的廣闊田野,青蛙,雞,溪流給吸引住了。 之前是小家庭,小公寓,親密簡單,合乎兒童發展的生活方式。 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尤其是母親近乎神經質的呵護,我根本就是個過份單純的孩子。 這兩年,接觸到的是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空間變的廣闊,人也變多了。 年輕的叔叔和嬸嬸才剛結婚,就擔任起養育我們的工作。 雖然比較起父母的縱容,嚴厲了點,叔嬸和爺爺奶奶用他們的方式教養我們,愛我們。 那段期間,雖然不能撒驕,也不能撒野,卻學到一些很珍貴的東西。 我想要謝謝我的叔叔嬸嬸及爺爺奶奶。您們對我的人生來說,很重要呢。 當時,我和奶奶睡同一個房間。 每天早上四點半,她會起來燒豆漿米漿,開中式早餐店。 我到現在對瓦斯槍點燃火爐的『匹匹匹』聲仍然印象深刻。 有時冬天好冷,奶奶還是如常起床,日復一日。 我喜歡清晨起床的感覺。 有時幫忙打掃榕樹下的落葉準備開店,鳥都還沒醒。 看著奶奶賣饅頭豆漿,一圓一圓的掙,才知道錢來得不易。 天剛亮,榕樹下的小店面鐵門唰唰的開了。 是叔叔開的雜貨店和五金行。 在小小的鄉下馬路邊,我的家人們勤奮的過著生活。 老老少少,每個人都要勞動,是我對鄉下生活的第一印象。 嬸嬸最令我感動的一件事,就是才剛嫁過來, 孩子還沒生,現成就要為四個孩子煮飯帶便當。她卻沒有抱怨過。 節儉是第二個印象。 我還記得一次用太多張衛生紙擦屁股,被奶奶責備的事情。 還有,洗澡時熱水不能用太多。 如果無意識的一直舀水潑到身上發出嘩啦水聲,奶奶在門外聽到也會唸兩聲。 『要慢慢沖才不會浪費啊!』她會這麼說。 哈哈,奶奶,您的耳朵好厲害! 為了訓練我們,叔叔會安排我們工作:家事,看店,下廚,種菜,一件一件教著。 我還記得輪到自己照顧雜貨店的情形。 盛夏的午後,蟬聲綿綿,坐在櫃臺後打盹, 有時我會偷吃冰櫃裡的雪糕,偷拿自動鉛筆,然後充滿罪惡感。 還有找錯錢,算錯帳的不良紀錄。 有一天叔叔決定,晚餐由十歲的我和姊姊負責。 我們手忙腳亂,煮出來的成品卻得到讚美。 第一次的震撼教育之後,對生火切菜我再也不怕了。 還變得很熟練呢。 如果沒有這兩年,我可能還有很多不敢做的事。 也記得叔叔在空的土地上闢了菜園,灑上種子, 我們四個孩子,一人負責種菜兩窪,用尿素澆肥。 我種的是鵝仔菜(A菜)與紅蘿蔔。 另外還有長年菜(芥菜),小白菜等等。 收成時,我得鵝仔菜長的真好 (因為味道重,蟲不愛吃),倒是紅蘿蔔又瘦又小。 叔叔真是用心良苦。 我從他身上學到的,是勤勞與創意帶來的樂趣。 過年時,叔叔會批一堆蛋捲飲料等禮盒,讓過路的車停下來採買作伴手禮。 他會出題目,要怎麼排禮盒才會醒目。 我一直都很喜歡他給的一些挑戰。 因為事情作的好,禮盒排的漂亮,客人會下車掏出錢來買。 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是很高的成就感。 能夠參與成人世界的運作,是一件很棒的事。 這段期間,我變得又黑又瘦, 變得一點都不怕鄉下凶猛的蚊子 (到現在還是不怕), 總是在晒穀場上,跟鄰居小孩跑跑跳跳, 還學會嗆聲吵架。 學著跟奶奶準備拜拜用的三牲禮。 插香的位置,念些什麼禱文,一樣一樣記著看著。 看著活生生的雞從脖子劃一刀,斷氣的情景。 奶奶教我拔雞毛。浸入滾水中,雞毛就好拔了。 因為拔雞毛,我還觀察到『雞屁股』那個三角部位, 燒烤店裡總是串成一串的,其實真的只是脂肪, 真正排泄的部位還要再下來一點。 在祭拜的大廳裡,會遇到好多人。 開始懂得跟人應對, 在鄉下,幾乎每個長輩都要叫叔公姑婆的。 奶奶說,要點頭,要懂得叫。 我開始在學校活躍了起來,不再害羞。 開始帶著弟妹在村中玩耍,成立秘密基地。 帶鋁盆和木棍到河邊和婦女一起洗衣服,拿棍子敲著衣服,好想很行的樣子。 鄉下的日子勞動雖多,媽媽培養的閱讀習慣倒也一直留著。 我們常走五十分鐘的路到文化中心的圖書館借一大堆書回來看。 只是當時已學會從童話書中跳出來,跳入真實的人與事。 如果一直在父母的保護之下,這些經驗大概不會發生吧。 還好有這兩年。不然現在的我,可能完全不一樣。 這一個經驗,讓我對兒童的教育有一種看法。 讓孩子適度的離開父母的保護,被別人影響教導,不見得是不好的事。 全然控制一個孩子的生長環境,即使再用心,總是會有疏漏的部分。 太過保護,或許會阻隔人際發展。 太過在乎『適當的心理發展』,可能會低估了孩子心智成長的潛力。 有時生命中不要有太多的『控制項』,多一些不可知,反而會有好的結果。 只要讓孩子知道,他們是被愛被包容的,其實就很足夠。 大家庭也真的有大家庭的好處。 雖然比起小家庭的單純來說是混亂了點,可是那種互相幫助照顧,近乎一種團體養育的功能,卻是小家庭做不到的。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