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9日星期日

又见《承欢记》

很久以前,我也许看过亦舒的《承欢记》,也许没有。总之没有任何印象。昨天偶然翻看,印象极其深刻。初中的时候第一次看亦舒,就惊为天人,那时同学的爸爸从香港带回来的竖版繁体字的《圆舞》、《喜宝》、《曼陀罗》。看了之后,再也看不进去琼瑶的矫揉造作。后来从哥哥那里翻出了一本《没有月亮的晚上》,不知道是他的哪任女友留下来的旧书,细看之下,更觉得人世间的爱欲不过是都会中的奢侈品,生存才是天大的事。亦舒表面上写青年女子的爱情,其实是借着所谓的爱情故事来写香港这个大都会的历史变迁,剖析人情世故,以极其清醒的姿态来描摹所谓爱情、事业和家庭的冲突。在她看开,都市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以强者的姿态来生存,摆脱对男性的依赖,才是当下女性最为重要的问题。有的时候,她的确失之偏颇,有点做作的味道。有的时候,她懒得着墨去描写具体的情景,只一笔带过,把她对人物的看法直接写出来。因此她的小说多起来更像是散文集,不过是借着人物之口直抒胸臆,把自己对社会的态度一股脑的抛出来。难得的是,她的故事虽然以职业女性为主,但是她关怀的视角包括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女性。这些女性在各种各样的社会情境中挣扎,这大大增加了亦舒作品的深度和可读性。

我觉得《承欢记》比较完整地表达了亦舒对都会女性爱情、婚姻和家庭的基本看法。麦承欢出身于香港平民家庭,父亲是司机,母亲是家庭妇女,家里住在政府廉租房里,她靠自己的努力上了大学,在政府机构就职。在别人看来,她幸运地找到了一个成功的未婚夫,来自富庶家庭的建筑师辛家亮,两人即将结婚。故事就从这里展开。承欢一直对自己的父母非常孝顺,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但是在是否举办婚宴的问题上,她和母亲发生了冲突,两家人社会地位之间的差距也逐渐显现出来。承欢在无意间发现了未婚夫的父亲有情人,后来这件事揭露出来,辛家亮的父母仳离,承欢认识到家亮性格上的弱点,遂和他分手。另一方面,她也意识到在母亲的强势姿态之下,她失去了自我,作为职业女性的她难以和作为传统家庭女性的母亲共处,因此承欢用祖母留下来的遗产离开家独立生活。祖母用她的钱来压抑了承欢的母亲一辈子,但是承欢决定不再重蹈覆辙,她要选择自己独立的生活,不依赖于婚姻所带来的名誉和经济保障,而是依赖于自己的工作取得社会的认同。就像是承欢的好友毛毛所说的,现代职业女性不需要依赖找到一个成功有爱心事业有成的男性作为伴侣,因为这些她们自己都已经拥有了。承欢从辛家亮的新女友身上,看到了过去的自己,这才发现她的工作已经彻底地改变了她对衣着、发型、家庭和婚姻的看法。结尾处,承欢找到了一个新男友,帮父母搬出了廉租房,帮弟弟上了大学,但是她完全摆脱了家庭的束缚,开始追求自己的生活。她甚至不再以结婚为目的谈恋爱,而是尽情享受爱情。她的好友毛毛提醒她,她的新男友未必是合适的婚姻伙伴,应该多问问他的过往。承欢答道,接吻还来不及呢,哪有时间问哪些。

承欢是一个传统美德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女子,她在处理自己的第一次恋爱的问题上,不卑不亢,同时尽量为父母排忧解难,但是她的婚姻观不失为实用主义,所以她并不反对未婚夫的家庭提供结婚的住房和家具。亦舒写得好,她说承欢在结婚所带来的冲突中,逐渐意识到自己内心有多么丰富的一个宝藏,而未婚夫虽然会是一个好丈夫,但是他永远无法理解她。承欢面临重要的抉择,她可以继续扮演乖乖女(一忍再忍,忍无可忍,还要再忍)的角色,在家庭之间周旋,尽量化解冲突;她也可以选择成为她自己,用祖母的遗产所带来的经济上的独立,而成为她理想中的自己。一开始,她对毛毛所过的单身生活没什么好感(回到家,踢掉高跟鞋,一杯威士忌,不到三十岁就要成为酒鬼),可是她逐渐意识到只有一间极小的属于自己的公寓,她也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精神上的独立。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时候那种粘稠的亲情,其实也是一种无形的负担。而承欢小心应付未婚夫的一家人,其实在她看来也很无聊。她从未婚夫父母失败的婚姻中,看到了自己家庭的温暖,以及最为重要的女性独立的意义。离开未婚夫以后,她选择了一个交往的对象,因为对方拥有肉体的美,能带给她无拘无束的爱情,对此,她很满足。她的选择颠覆了传统社会中以婚姻为目的的爱情观,她的选择也对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提出了质疑。亦舒赋予这个二十多岁的女子与她的年龄不相称的智慧和理性,让她从桎梏中解脱出来,拥有自己新的天空。这可以说是作者的偏爱。可是为什么不呢?变动社会中一切都要重新定义,重新整合,这也包括家庭和爱情。在这本书里,亦舒让承欢退了一步,从即将到来的婚姻中逃出来,找到她自己,也找到新的生活天地。

承欢的人生会很累,但是也会很精彩。

PS: my Modigliani looks more like Picaso, rioght?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