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31日星期四

Summer of Love

坐在她的屋里听她讲惠特尼美术馆的展览“Summer of Love: Art of the Psychedelic Era[1] 她一边讲一边拿出Janis Joplin 的专辑“Cheap Thrills”出来。她显然对我的无知感到奇怪,居然有人不知道Janis Joplin?她说,惠特尼的展厅中一直在播放Janis Joplin的歌,给我先听一下作为预习。 于是我们两个人摇着兰姆酒加冰块(可惜不是Janis Joplin生前最喜欢的威士忌Southern Comfort),坐在她摊了一地的鞋子中间,听Janis Joplin特立独行的声音。我的耳朵听惯了甜的发腻的兰调爵士,乍一听Janis Joplin用暗哑的歌喉来唱Summer Time,吓了一跳。熟悉的曲调被她唱出了绝然不同的味道。Janis Joplin吸毒过量去世的时候不过27岁的年纪,她的声音何以能具有这种金石之声?她的声音沙哑,但是绝不单调,在中间有无数的层次和变化。她的歌决不讨好,直来直去,掏心肝似的把心底的颤抖和呻吟都喊出来。Janis Joplin生前只出了四张唱片,参加了无数现场演出,短短四五年间,在欧洲和美国的各个地方留下了她的声音。

根据维基不知道的介绍,

Janis Lyn Joplin (19th January, 19434 October 1970) was an American blues-influenced rock singer and occasional songwriter with a distinctive voice. Joplin performed on four albums recorded between 1966 and 1970 -- two as the lead singer of San Francisco's Big Brother and The Holding Company, and two released as a solo artist. Joplin was inducted to the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in 1995, and received a Grammy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in 2005.

She was ranked #41 on VH1's The 100 Greatest Artists of Rock 'n Roll in 1998, the third highest ranking for a female (only behind Aretha Franklin and Joni Mitchell) on the list. In 1999, she was ranked #3 on VH1's The 100 Greatest Women in Rock and Roll (behind Aretha Franklin and Tina Turner). In 2004, Rolling Stone magazine ranked Joplin #46 on their list of the 100 Greatest Artists of All Time”。

我坐在她的转椅上,听她喜欢的Magnetic Fields的专辑“69”。活泼可爱的男生兴高采烈地唱着,I am the Luckiest Guy in the Lower East Side。无忧无虑,没有顾忌,听起来的确像是60年代的Beach Boys。伊一边跟着音乐手舞足蹈,一边擦鞋。为了照顾她的几十双爱履,每当季节变换鞋子更替的时候,她都要把鞋子们请出来,用酒精仔细的消毒,然后才收起来,做她的鞋子真幸福。

伊这次回台湾就要订婚,现在正忙着新家的装修。她是学艺术教育的博士生,品位自然不一般。没想到她从一大堆的装修图册中看中的,居然是一个由Adobe 改建的民宿。高高的圆形屋顶,泥土的墙面,除了简单的床和书桌,没有任何的装饰。同样简洁的厨房和走廊,一切都和泥土一样自然和清新。这个喜欢在喝咖啡的时候吃Haagen-Dazs的冰激凌的女孩子,她梦想的家居然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adobe

顺便翻看伊的部落格,发现她的妹妹和好友都嫁给了法国人。伊两次到法国旅游,留下了不少有趣的照片。比如她穿着美丽的旗袍,脚上却套着随时准备落跑的运动鞋。她们一家人的合影也很有意思。已经离婚多年的爸爸和妈妈同时出现在照片上,爸爸的身边是新妈妈和新妈妈的孩子们,妈妈的身边两个人共同的四个孩子。中国的大家庭和法国的大家庭挤在一起,别提多亲密了。美丽的中国新娘和光头的法国新郎,台北的红灯笼和诺曼底的海滩,穿白色婚纱的新娘和穿中式大褂的新郎,一切都像童话一样美得不可思议。对于那些远嫁的女孩子们我一向都很佩服,她们有勇气把两个文化都背起来,那份爱和定力都很了不起。

临睡前看1993年的老片Indecent Proposal,再次被罗伯特.雷德福所征服。虽然在片中他扮演了一个不那么正经的千万富翁,但是他那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充满自信和魅力的笑容,真是迷人。黛米.莫尔怎么不嫁给他呢?


[1] Summer 2007 revisits the unprecedented explosion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popular culture brought about by the civil unrest and pervasive social change of the 1960s and early '70s, when a new psychedelic aesthetic emerged in art, music, film, architecture, graphic design, and fashion. The exhibition includes paintings, photographs and sculptures by Isaac Abrams, Richard Avedon, Lynda Benglis, Richard Hamilton, Elliott Landy, Jimi Hendrix (his only known watercolor), Robert Indiana, Yayoi Kusama, Richard Lindner, and John McCracken, among others, as well as a rich selection of important posters, album covers and underground magazines. A special emphasis is placed on environments as well as on film, video and multimedia installations, including works by Jordan Belson, USCO, Stan VanDerBeek, James Whitney, and Lamonte Young and Marian Zazeela. The exhibition includes films of performances and light shows, and spotlights places such as the UFO nightclub in London and the Human Be-In in San Francisco, featuring Allen Ginsberg and Timothy Leary. Organized by Tate Liverpool and originally presented there, the show has toured to the Kunsthalle Schirn Frankfurt and the Kunsthalle Wien.

2007年5月27日星期日

巴黎巴黎

第一次听说纽约有一个叫做“巴黎”的小剧院。“巴黎”只演法国电影。同一段时间,这里只放映一部电影。因为这个影院只有一个电影厅。剧院没有大厅,大家要在剧院外面排队等候。“巴黎”在寸土寸金的第五大道上,在著名的鲁道夫饭店脚下,小小的一个门脸儿,只有一个人在门口检票,只有一个人在卖爆米花。容纳一百人左右的小放映厅分为上下两层,全部以紫色为基调,紫色的墙面,紫色的帷幕,好像大家在一个真正的舞台前面等待演出的开始。座位是银灰色的,非常舒服,一陷进去就不想出来了。有一种提前醉生梦死的感觉。

晚上七点二十分,我们进入了巴黎的十八个瞬间。《巴黎,我爱你》是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共分为十八个片断,由不同的导演执导。没有关系的十八个片断围绕着巴黎和爱着两个主题进行。每个片断探讨了一种可能的人类感情,人类的爱情以各种形式变现。在短短的不足十分钟的片断里,每个导演要将自己心中的巴黎呈现出来。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最后的影片混合了各种电影的题材,以各种电影的形式呈现,是各种电影语言的汇集和对话。

这些导演真是够搞笑的,我从开头笑到结尾。从剧场走出来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被一种巨大的欣喜所包围着,一种秘密的喜悦,一种只有和我分享了这场电影的人才能了解的心灵的愉悦和兴奋。我有一种冲动将来一定要带着自己心爱的人重温这部电影,因为它把许多不能言说的感觉传达出来。而巴黎,它能让这么多的电影人为之着迷,一定要去看看。

根据维基不知道的介绍, Paris, je t'aime (Paris, I love you) is a 2006 film starring several famous (and less famous) American, British and French movie actors, including Nick Nolte, Elijah Wood, Bob Hoskins, Natalie Portman, Gérard Depardieu, Juliette Binoche, Willem Dafoe, Steve Buscemi and Gena Rowlands. The two-hour film consists of eighteen five-minute arrondissements (all twenty were planned, but two fell through). Each arrondissement is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a different person. This list of directors also consists of many famous and less famous names including Walter Salles, Alfonso Cuarón, Tom Tykwer, Gus Van Sant, Wes Craven, Alexander Payne, Gurinder Chadha and Joel and Ethan Coen.

Montmartre (XVIII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Bruno Podalydès, starring Podalydès and Florence Muller

一个郁闷的中年男人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停车位,正在抱怨自己命运不济的当儿,有个路人在他车旁边晕倒。他救起了这个陌生的女人,安置她在车里休息。两个人很快聊起天来,这个女人和这个男人就这么认识了。谁说感情不能随时随地开始?

Quais de Seine (V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by Paul Mayeda Berges and Gurinder Chadha, directed by Gurinder Chadha, starring Leïla Bekhti and Cyril Descours 男孩子们在河边讨论如何泡妞。一个男孩子被旁边的一个穆斯林女孩所吸引。他从地上把她扶起来,想帮她把头巾重新戴上。他说你的头发真美,为什么要用头巾蒙住?她说,这个头巾是我自愿戴上的,因为它我觉得自己有归属感,我的美来自我的信仰不是外表。好像是初恋呢!

Le Marais (IV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Gus Van Sant, starring Gaspard Ulliel, Elias McConnell and Marianne Faithfull 一个法国男孩子陪一个美国人到一家印刷作坊去,碰到一个美丽的男孩子。法国男孩子忍不住对那个男生表达了自己的好感,但是那个男孩子一言不发。法国男孩子不置可否,只得匆匆留下电话号码离开了。作坊的老板问那个男孩子他们谈了什么,男孩子用英语说,他一直说法语我什么都没听懂。老板说不是有电话号码嘛,联系一下。男孩子似乎一下子明白了,冲出去追那个法国男孩子。看男孩子对男孩子示爱,有趣诶!

Tuileries (Ier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Joel and Ethan Coen, starring Steve Buscemi, Axel Kiener and Julie Bataille 一个样子很衰的中年美国男人一个人到巴黎来旅游,带着导游手册,发现上面所描述的浪漫巴黎和他在地铁站里看到的无聊的生活片段截然不同。他对着蒙娜丽莎的画像发呆的瞬间,一抬头和对面的女孩在打了个对眼。正在和那个女孩在亲热的男朋友恼了,和女朋友吵了起来。女孩子一怒之下跑到站台这一边,狂热地亲吻那个吓傻了的美国人。男朋友闻风而至,不问青红皂白把美国人痛打一顿,然后和女朋友扬长而去。吴孟达曾经说过,样衰也不是我的错啊!

Loin du 16e (XVI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Walter Salles and Daniela Thomas, starring Catalina Sandino Moreno 年轻的母亲匆匆地把自己的婴儿放到托儿所,由于不忍心听孩子的哭泣,又回来给他唱了一首儿歌。她在地铁中转了几次车,穿过了贫民区,才到了自己工作的富人区。她在这个有钱人的家里照顾一个和自己的孩子同样大小的婴儿,她看着窗外萧条的景色,眼神涣散,又唱起了同样的儿歌。她就是那个Maria Full of Grace!

Porte de Choisy (XIII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by Gabrielle Keng, Kathy Li and Christopher Doyle, directed by Christopher Doyle, starring Barbet Schroeder and Li Xin 一个衣衫整齐的大叔到中国移民聚居地找一家美容院,推销公司的美法产品,结果先是被一顿暴打出门,然后又被接回来,被视为上宾,和老板娘勾勾搭搭。实在没看懂。

Bastille (XII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Isabel Coixet, starring Sergio Castellitto, Miranda Richardson and Leonor Watling 一个男人打算在餐馆和妻子摊牌,自己已经不再爱她了,而且已经有了新的情人。妻子穿着心爱的红色风衣来了,没等丈夫开口,自己哭起来了。原来她被诊断为白血病,丈夫只好不断地安慰妻子,和情人一刀两断。在充当和表演一个热爱自己妻子的丈夫的一段时间里,男人重新爱上了自己的妻子。妻子死后,男人每次看到穿红色风衣的女人,都会怅然若失。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Place des Victoires (II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Nobuhiro Suwa, starring Juliette Binoche, Hippolyte Girardot and Willem Dafoe 一对夫妇刚刚失去幼子,妻子悲痛难当,拒绝和丈夫对话,把自己封闭到追忆儿子的世界中。晚上她从梦中惊醒,追随儿子的笑声跑到寂静的街道上。一个牛仔出现了,他带来了死去的儿子。母亲紧紧地拥抱着儿子,终于她听到了丈夫呼唤她的声音。儿子说,你要回去和爸爸和姐姐在一起。母亲万分不忍,还是放开怀抱,让儿子和牛仔一起走了。朱丽亚.比诺什的眼神能够洞穿时间,她在爱中间和死亡取得了相互的谅解。爱就是要放开胸怀,让你爱的人离去。

Tour Eiffel (VII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Sylvain Chomet, starring Paul Putner and Yolande Moreau 爸妈都是滑稽小丑的一个男孩子经常被同学欺负。爸爸是一个乐观的小丑,处处被人欺负但是总是保持乐观的精神。他在监狱里遇到同样是小丑的妈妈,两个人立即陷入情网,同游巴黎的车河。埃菲尔铁塔上的探照灯照亮夜空,斗转星移,所有的星辰都不如两个爱人的爱情闪亮。没有滑稽的爱情,只有滑稽的人。

Parc Monceau (XVII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Alfonso Cuarón, starring Nick Nolte and Ludivine Sagnier 美国老男人和法国年轻女孩子约会迟到了,一路上甜言蜜语,可是法语实在是不利落。两个人吵吵闹闹最后终于谅解了,却原来是一对父女。老爸留下来带孙子,女儿和朋友去看电影了。整个影片只用了一个长镜头,真真了得!不会说法语的人也懂得什么是爱呢。

Quartier des Enfants Rouges (III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Olivier Assayas, starring Maggie Gyllenhaal and Lionel Dray 美国女演员找人买毒品。一个年轻的法国人如约而至。女人到提款机去取钱,从倒影中看到那个年轻人想抚摸自己的脊背,但是始终没有和她接触。两个人互留电话之后分了手。女演员没有接到他的电话,于是打电话约他到片场来。年轻人没来,来了一个他的朋友,他送来了毒品,还顺手牵羊偷走了女演员的手表。越是渴望的,越是遥远不是吗?

Place des fêtes (XIX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Oliver Schmitz, starring Aïssa Maïga and Seydou Boro 一个非洲移民和一个黑人女孩子调情,邀请她喝咖啡。他被歹徒刺伤,已经命在旦夕。其实他一直在寻找机会认识这个女孩子,但是她从来没有注意过他的存在。他失业后潦倒街头,靠卖唱为生。她听过他的歌,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刻,他又唱起了那首歌,女孩子才明白生活中的那个淡淡的背景声音原来是一个人爱的呼唤。她沾满鲜血的手几乎握不住两个咖啡杯。没有机会表达的爱,原来可以这样美。

Pigalle (IX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Richard LaGravenese, starring Bob Hoskins and Fanny Ardant 老男人到红灯区去看艳舞,在酒吧和一个女人相遇。他找了个脱衣舞女,正在讨价还价,那个女人冲进来和他理论。原来他们是一对儿,但是女人从来不注意男人的感受,所以男人决定离开。两个人一路走一路吵架,最后女人问男人,为了爱你做过什么。这个时候,路边的乐队开始演唱女人最爱的那首情歌。两个人在拥抱中和解了。打是情,骂是爱,急了拿脚踹!

Quartier de la Madeleine (VIII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Vincenzo Natali, starring Elijah Wood and Olga Kurylenko 一个美国男孩子深夜走在无人的巴黎街头,迷失了方向。他发现一个女吸血鬼正在吃人,吓得要逃跑,但是又被女吸血鬼的美貌所迷惑。女吸血鬼也被他深深吸引,觉得绕了他的小命。男孩子反而割破手腕,用鲜血来吸引她的注意。女吸血鬼归来,不但没有杀死他,反而让他吮吸自己的鲜血,把他也变成了吸血鬼。两个人拥抱在一起,男孩子没有亲吻女孩子,反而开始吸她的血。女孩子也不甘示弱,同样开始吸他的血。嘻嘻,两个吸血鬼的爱情还真是歃血为盟,永不相背呢!

Père-Lachaise (XX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Wes Craven, starring Emily Mortimer, Rufus Sewell and Alexander Payne 毫无浪漫情趣的英国男人被未婚妻拉到巴黎的公墓里寻找王尔德。男人恼怒女人对他结婚要求的暧昧态度,女人则对男人的缺乏情趣感到厌倦。和无数崇拜者一样,女人对王尔德的坟墓献上自己的吻,她表示自己对男人已经失望透顶,不想结婚了。男人在王尔德的墓前摔了一个大跟头,恍惚间王尔德出现了,指点他如果此时不追上自己的珍爱,一辈子就要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了。男人追上女人,献上热吻,同时引用王尔德的名言赢回了女人的心。这是我最喜欢的片断。下午在中央公园外溜达,碰到了Strand Bookstore的流动书摊,正好买了一本《王尔德诗歌和散文选》。这不是缘分,什么是缘分?

Remember Bernardo Bertolucci's 2003 film, The Dreamers. I think the two movies make a good pair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a very interesting way. One is about young love, tender, passionate and aimless. The other is about matured love, diverse, touching, and reflective.

Faubourg Saint-Denis (X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Tom Tykwer, starring Melchior Beslon and Natalie Portman 一个失明的法国男孩遇到一个想当演员的女孩子,两个人陷入热恋。两个人一起经历了恋爱的高潮和低谷,分享了无数美好的时光。女孩给男孩打了个电话,宣布要在夏天结束的时候也结束他们的爱情。在转瞬之间,男孩子在心里回忆他们所度过的所有时光。女孩子的电话又来了,原来她只是在练习自己的台词。男孩子如释重负地说,我没有听你的电话,我在看你呢!爱情原来不需要视力。

Quartier Latin (VI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by Gena Rowlands, directed by Gérard Depardieu and Frédéric Auburtin, starring Ben Gazzara, Rowlands and Depardieu 老先生在等老太太,原来两个人要商量离婚。各自都有出格的行为,两个人互相检讨,不明白怎么最后走到了这一步。两个人唇枪舌战,谁也不肯让步,依恋之情也溢于言表。最后老太太先走,回到一个人的公寓,在寂寞中点一只烟,在窗户的放反光中,是一张疲惫的脸。爱情也有过期的时候吧。

14e arrondissement (XIVe arrondissement) -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Alexander Payne, starring Margo Martindale 一个美国的中年单身妇女,积攒了几年的假期,学了几年的法语,决定到巴黎开开眼界。操着半生不熟的法语,她穿街过巷,看望自己向往了无数年的巴黎。在孤独的旅程中,她希望有人分享。一个下午,她在一个普通的小公园里吃三明治,看着玩耍的孩童,亲密聊天的恋人,如画的美景,她突然感到巨大的爱。她感到自己陷入了对巴黎的爱,同时巴黎也爱上了她。这个时候不需要任何的解释,不需要“给我一个理由先”。所谓的爱,就是对自己的放纵,让自己完全沉溺于对一件事物、一个人、一个地方、一种行为的喜爱,不计后果,全身心地听从于自己感性的支配。

2007年5月25日星期五

活命的艺术和艺术的活命

冒着31度的高温,坐地铁去唐人街购补充给养。一个月没去了,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活着的。去的时候,在地铁上读罗马诗人Terence 的名句,“Homo sum, humani a me nihil alienum puto (I am a human being, therefore nothing that is human is foreign to me)”。默诵多遍,只觉得身心无不舒服,受用的不行。看来我是最容易着道儿的,几句话我就晕了。车行到42街,我不由得悲从中来,不能继续坐车到17街去逛鲁宾美术馆,去享受形而上的盛宴,反而要转车去唐人街去满足口腹之欲,苦呀!

唐人街还是一如既往的人多,加上无数穿制服的牙齿雪白的水兵。要是年轻十五岁,我大概也会被他们完美无瑕的微笑所迷惑吧。看着他们笑容可掬的问路,看着他们对着中餐馆里的烧腊发呆,看着他们混在形形色色的旅游者中间鹤立鸡群的样子,真是好笑。不管怎么样,每年一次的fleet week 的确是纽约市共建和谐社会的成功试验。

我先杀到金门,和大师傅聊天,顺便买五香牛健和鸭胗,以及各种美味的小菜。然后路过大班,置办了下周的早餐,包括栗子排包、芝士脆批、脆皮蛋挞。门口的水果摊子看起来也很诱人,三块钱买了两磅樱桃,觉得不过瘾,又买了三个芒果,心里才平衡了一些。过街跑到德昌,马不停蹄的买了鱼、豆腐和各种蔬菜,实在提不动了才结账出来。既然路过“量饭店”,不消费一下怎么好意思。进门买了一分外卖,两只手已经占得满满的,背后的背包里也塞满了食物,浑身上下散发着萝卜炖牛腩的气息。

对,这就是生活在纽约的女超人周五傍晚的写照。没有约会,没有电影,没有化妆,没有男朋友,背着20磅的食物,从唐人街运回家。去他的浪漫和艺术吧,先活命再说,还不知道自己要怎样才能把这些东西从116街的地铁站抬回120街的家。我现在的目的就是学会活命的艺术,以后有时间了,再学习艺术的活命吧。

从42街跳上一号线地铁,我开始了自己的游戏。随便从车上挑一个人,开始在心里给他编故事。这次的倒霉蛋是个日本人,有钱小孩的样子,带着随身听,冷漠地看着车厢外的黑暗。他的样子让我想起了侯孝贤的《咖啡时光》里那个到处收录地铁声音的书店老板。对啊,说不定他是小津安二郎的鬼魂派到纽约来的卧底。

夏天纽约的游客特别多,看到有人大包小包地提着行李从super shuttle 上跳下来,手里拿着地址,寻找自己的酒店,就知道他们不是纽约客。他们脸上的表情我也曾经有过。第一次到纽约,没有分清东西,本来应该到西116街的哥大校园,结果坐车到了东116街,哈莱姆世界的核心。从地铁出来,心就凉了一半。这就是纽约? 又脏又破,还有很多奇怪的味道,我X! 战战兢兢地用公用电话找朋友,他说,自己打车过来吧。我又X,公元2001年,我在北京都没钱打车,让我在到达美国的第二天在纽约自己打车?! 我强忍着八月中旬的高温,从号称“地狱厨房”的地铁里出来,扛着自己的行李,沿着110街,从中央公园的东头走到了中央公园的西头,路虽然不远,但是心里害怕,觉得走了一个世纪那么久。这就是我第一次见到的纽约。

当晚,我在朋友家里,和若干(数目不详)北大山鹰社的前社员们一起打地铺。在十五层的楼上,我瞥了一眼灯火辉煌的upper west side,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害怕。城市的灯火看起来像是漂浮的海洋,暧昧而诱人,同时深不可测。在我心潮澎湃的当儿,朋友从卧室里走出来,揣了我一脚,问道:“你丫还不睡?时差倒过了吧?” 后头几天,她带我去了德昌、万昌,让我认识了伟大的曼哈顿唐人街和它丰富的饮食文化,教授了我活命的艺术。这恩德可不敢忘!

很想打电话告诉她,我活下来了。我过去、现在、将来都会痛恨去唐人街买东西,因为每次去,我都觉得自己又充当了一次牲口,把东西从那里扛回来把我的人性都泯灭了,只剩下了我的动物本能。最可恶的是,我还边托边往自己的背上加分量。我是个人,我的理性和感性在几十磅蔬菜和水果的重压之下没有转化成诗歌和音乐,它们不折不扣地变成了一身臭汗。

想到修昨天说,you have to be a black man to know what is poverty,真是可笑。他原来也是唐人街出身啊,他说从他的窗口可以看到“血汗工厂”的工人们挤在狭窄的卧室里休息,那时他自己也不过是在餐馆里打工的耶鲁毕业生。纽约真是一座有趣的城市,它让艺术家卖力气来养活自己和自己的艺术梦,它让卖力气的也有机会欣赏艺术。为这,这份罪我担当了。

浮士德笔记

昨天到Westchester Community College 做访谈,在美轮美奂的Hartford Estate过一天 ,一刻不停地记笔记、录音、照相、开玩笑、聊天,却没时间欣赏那个老宅子。偶然去洗手间,经过二层的走廊,看见走廊壁画上东方风格的垂柳。暗淡的灯光打在发黄的墙面上,有些褪色的壁画反而比较像中国水墨的风格,真的很动人。我想象着曾经在这里消夏的曼哈顿淑女们,当她们从沉沉的午睡中醒来,考虑着晚上舞会要穿的衣服,偶尔看到走廊上的这些壁画,会不会选择用东方的丝绸和珍珠来衬托她们的青春美貌?

下午在校长办公室里做访谈,校长办公室也是整座住宅的客厅,宽敞明亮,打开门,是一个夏季纳凉的长廊,对着九洞的高尔夫球场。有人把门窗都打开了,初夏温柔的暖风吹进来,让人脚心发痒,心里长草,只想偷偷溜出去,光着脚在草坪上溜达。三点钟教堂钟声响起的时候,我想起了《了不起的盖茨比》。我恍然间觉得,罗伯特.雷德福就要穿着白色的西装,带着白色的鸭舌帽,挽着袖子,光着脚,帅气地从草坪的另一端走过来参加黛西的茶会。怎么办,我还穿着黑丫丫的职业装,来不及换衣裳了!

考究的装潢和雅致的家具,住在这里的A.M.P.家族还真是会享福。他们一定想不到60年之后,他们的大观园里来了我这么一位刘姥姥,喝着毫无品位的瓶装矿泉水,而不是自制的冰镇柠檬茶,对着他们的良辰美景奈何天发呆。对面Assessment Office 的主任真是富有的Westchester郊区的写照。黑白相间的香乃尔套装,过分考究的珍珠项链和同样款式的耳环,修饰的一丝不苟的完美发型,同样完美的化妆,硕大的钻石戒指,考究的黑色平底鞋上点缀着白色的花朵。全身上下不超过两个颜色,绝对的正确,同时又是绝对的不可接近和乏味。

想起来这所学校本身真是具有讽刺意味。社区大学是为平民建立的大学,没有任何入学要求,每个美国人都可以取得联邦或者州政府经济资助来读书。这样的平民子弟大学开在美国人均收入最高的郊区,校长办公室设在古雅的高尚住宅里,学校占地290公顷,有高尔夫球场,变成了社区大学里的贵族学院。

傍晚的时候从大学离开出来,才发现大学对面是一片墓地。这片墓地面对着静水流深的哈德逊河,风景之美自不在话下,能在在寸土寸金的Westchester County长眠的大概也不是普通人。我们沿着哈德逊河开下去,进城的路上没有多少车,我们的车上播放着舒缓的钢琴曲,一切都安静下来。几年前在华盛顿实习的时候,住在马里兰大学,每天傍晚回家,都有机会亲近夕阳和在夕阳下散发着芳香的青草地。从那以后,我已经很久没有经历过郊区的傍晚了。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很多第一次。昨天,我第一次带上新买的墨镜,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欣赏哈德逊河的美。我们的左面是静静的哈德逊河,河对面是大片开着花的树林,从我的墨镜开出去,一切都像老电影一样,呈现深浅不同的褐色,安逸、恬适、带着童话一样不可思议的色彩,像是《偷香》中丽芙泰勒初见托斯卡乡下的那个夏日的黄昏。我第一次看到哈德逊河,是从纽约乘火车回阿尔伯尼,十月中,正是Indian Summer那个最美的季节。这一点从哈德逊河画派无数的作品中都可以得到印证。

道路的右面是成片的树林,靠近路边的树上繁花似锦,香气从车窗外扑面而来。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不断地跳出来,变成了一连串金色的斑点。这些金色的斑点在空气中跳跃,仿佛“Temple Dancer” 中间那个手捧莲花的金色菩萨,在连绵的时空中舞蹈,轻盈、灵动、跳脱,看似无意,但一颦一动之间,无不充满了象征的意味。我想起了前一段时间读的《千只鹤》,川端康成似乎也曾经被池门寺的夕阳所感动。每个人看到不同的夕阳,每个人拥有不同的瞬间。这也就是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普陀”吧。

“菊治在酒吧间里也安不下心来,便乘上了回家的电车。 国营电车经过有乐町,驶向东京站途中,菊治透过电车窗俯视了有成排高高的街树的大街。 那条大街差不多同国营电车线形成直角,东西走向,正好反射了西照的阳光。宛如一块金属板,灿灿晃眼。但是,由于是从接受夕照的街树的背面看的缘故,那墨绿色显得特别深沉,树荫凉爽。树枝舒展,阔叶茂盛。大街两旁,是一幢幢坚固的洋楼。 这大街上的行人却少得难以想象。寂静异常,可以一直眺望到皇宫护城河的那边。光亮晃眼的车道也是静寂的。 从拥挤的电车厢里俯视,仿佛只有这条大街才浮现在黄昏奇妙的时间里,有点像外国的感觉。 菊治觉得,自己仿佛看见稻村小姐抱着缀有千只鹤的粉红色皱绸包袱皮小包,走在那林荫路上。千只鹤包袱皮十分显眼。”

从游泳池出来,和朋友到94街和阿姆斯特丹大街附近的印度餐馆吃晚饭。简单至极的装饰,只有天花板上画上了蓝色的晴空,有点像拉斯韦加斯的威尼斯大酒店。温度高的不象话,5月底的夜晚仍然有20多度,餐馆把所有的门窗打开,夜风自由地进出。这家餐馆的菜单倒也简单,根本没有选择,每天提供一种套餐,12块钱,包括米饭和几种配菜,完全是素食,还有各种面饼和味道古怪的小菜。身边坐着我瑜伽课的同伴,对面坐着我瑜伽课的老师,大家吃一顿散伙饭。伊就要回台湾准备订婚,修要去波士顿读他的艺术学硕士,我要回北京做我的春秋大梦。

对我的中国胃而言,这里食物真的称不上美味,缺乏味道,也没有新鲜的蔬菜。不过,尝试不同的东西本来就是乐趣的一部分。修好像很喜欢这里的东西,他说这比较像印度食物在印度的味道。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印度人民的生活水平真的有待提高。话题转来转去,从宗教信仰,到伦理,到政治,到对婚姻和家庭的看法,没个定数。我好像总是在定义和批评别人,虽然我知道这样很不好。伊后来提到,没有必要持非此即彼的态度,我也后悔说了一些过分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怎么把老话儿给忘了。再说,彼此也不是很相熟的朋友,留一点余地总是好的。所幸的事,伊和修都有big heart,他们应该不会介意我的蠢话吧。从86街步行回家,一夜无梦。今晨醒来,很难相信昨天经历了那么多美丽的瞬间,活着真好!浮士德大概又会唠叨个没完了,这真美好,请你停留!

2007年5月22日星期二

小宇宙

我自己是一个粗糙的人,不大懂得关心别人。最近从一个朋友的身上,体会到什么是体贴与温柔。她会在母亲节的时候,飞到母亲身边,陪妈妈聊天,给妈妈支持,以体贴的心去了解母亲新的家庭。她会在朋友父母到访的时候,陪他们去游纽约,送他们去机场,同时送上几个自己制作的千层饼。她会在聊天的时候,注意你的感受,煮一杯咖啡听你慢慢地细说从头。 她会在你忽视其他朋友的时候,耐心地和那些被你忽视的朋友聊天,开心地拿出薄荷巧克力与大家分享。她会在朋友答辩之前,送她几个蛋挞,或者烧一桌好菜让她放松精神,补充营养。她会陪你在郁闷的时候逛街,帮你挑选颜色鲜艳的漂亮衣裳。她会和你讨论最近看过的电影,品评一起去欣赏的芭蕾。她会在部落格上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将美好的生活瞬间记录下来。有这样的朋友在身边,我感觉如沐春风,真不知道该如何回报才好。我有时候奇怪,她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爱与家人、朋友、爱人分享?我想她心中一定有一个美好而自足的小宇宙,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爱几十倍、几百倍地放射出去。

前几天宿舍里搬来了一个年轻女孩,99级北大国关的毕业生。从Temple University 毕业以后,到纽约来找工作。看到她就好像看到好几年以前的自己,真是相像的可怕!那时的我好像就是那个样子,什么也不怕,好像全世界都在自己的脚下。那时的我认为全世界的机会都应该是自己的,因为自己最出色、最能干。这样的孩子也许能成为了不起的人,但是也可能就像我这样不断地栽跟头,变成一个越来越没有自信的皮球。其实,我并不后悔自己这几年的转变,因为从强势变为弱势的过程中,我理解了很多人、很多事,感受到很多爱。不知道要怎么跟那个孩子说才好,纽约也好、世界也好、人也好,除了有利用的价值,也有爱的价值。这个大概就是我博士教育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很想告知这个北大来的后辈。

昨天和朋友们去看戏,中间休息的时候,Chris 说起他的妈妈。她妈妈在City College 读了5年的博士,因为和老板不合,放弃了生化的博士学位。在离开之前,系主任问她这五年学到了什么,她愤愤地说,学到了许多有关人的事。可不是,做学问做学问,有一大半是看你做人做得如何。我发现大多数学问高明的人,为人也很练达。不是到什么时候自己才能修炼到那个地步。

下午在图书馆的地下室里啃苹果,浏览学校收集的世界各地的报纸。能认识的文字没有几种,不过从世界各国出版的英文报纸来看,大家关心的新闻都差不多,战争、冲突、选举、事故、明星、八卦、体育、文化。有一份用罗马拼音出版的韩语报纸,还有东非出版的八卦周刊。有一份薄薄的新加坡报纸吸引了我的主意。那份报纸报道由于网络媒体的流行和订户数量的下降,自己将要终止发行了。给自己发讣告,这大概是报人常有的经历吧。

Ideal love

I copy a picture from her blog. It is a realization of my ideal love.
Touch but not hold;
Intimidating but not beyond reach;
Totally immersed but not lose one's integrity;

Who are afraid of Kingdom of shadows?

Tonight was the last night for La Bayadère at Metropolitian Opera House and I invited three friends to join me to pay tribute to this Russian classics. According to Wikipeida:

“La Bayadère (The Temple Dancer) (Russian Баядерка - Bayaderka) is a ballet, originally staged in four acts and seven scenes, choreographed by the balletmaster Marius Petipa to the music of Ludwig Minkus. First performed by the Imperial Ballet at the Imperial Bolshoi Kamenny Theatre in St. Petersburg, Russia, on January 23/February 5 (Julian/Gregorian calendar), 1877. A scene from the ballet, The Kingdom of the Shades, is one of the most celebrated pieces in all of classical ballet, and it is often extracted from the full-length work to be performed independently.

La Bayadère was the creation of the choreographer Marius Petipa, the great Maître de Ballet en Chef of the Imperial Ballet (today the Kirov/Mariinsky Ballet) and the St. Petersburg Imperial Theatres. The music was written by the Austrian/Czech composer Ludwig Minkus, Petipa's chief collaborator and First Imperial Ballet Composer of the St. Petersburg Imperial Theatres at the time. La Bayadère is a typical production of the period in which it was produced - extravagant tableaux interspersed with episodes on an active, melodramatic scenario which takes place in an exotic and ancient locale - the perfect vehicle for spectacular dances and mime scenes, all set in an atmosphere consisting of lavish décor and sumptuous costumes. During the 1860s until the mid-1880s Petipa favored the subjects of his ballets to be of the romantic ballet tradition - ballets which were typically melo-dramas involving a love triangle of some sort, and usually consisting of supernatural female creature who would embody the ideal in femininity. The rather tragic scenario of La Bayadère is certainly work that conforms to these elements.” Obviously, this is a typical western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East. The plot is kind of simple and the music is so much like Swan Lake and I can not help wondering whether all the Russian ballet musicians went to same schools. The principal dancers of the night are the stars of ABT, Nina Ananiashvili played Nikiya, Jose Manuel Carreño as the hopeless Solor, and Irina Dvorovenko as the jealous Gamzatti. The famous The Kingdom of the Shades at the middle of Act II seemed totally unrelated to the story, simply a showcase of classic ballet. ABT’s production follows Natalia Makarova’s 1980 version, which cut many scences of the Russion version. The stage design and custom were not very impressive—frankly, not impressive at all. I was kind of disappointed about the performance, too. The whole production is mediocore and it is hard to imagine why the play is so important in the history of ballet.

Nevertheless, I find something interesting about the choreographer, Marius Petipa. Accoriding to Wikipedia,

“Marius Ivanovich Petipa (ru. Мариус Иванович Петипа) (born Victor Marius Alphonse Petipa on 11 March 1818 in Marseille, France - died in Gurzuf in the Crimea, Russian Empire, in what is today the Ukraine, on 14 July 1910) - was a ballet dancer, teacher, and choreographer. Marius Petipa is often given the title "Father of Classical Ballet", and is cited nearly unanimously by the most noted artists of the classical ballet to be the most influential balletmaster and choreographer that has ever lived (among them - George Balanchine, who cited Petipa as his primary influence).

Petipa is equally noted for the ballets he created, some of which have survived to the present day in versions either faithful to, inspired by, or reconstructed from the original - The Pharaoh's Daughter (1862); Don Quixote (1869); La Bayadère (1877); The Talisman (1889); The Sleeping Beauty (1890); The Nutcracker (choreographed by Lev Ivanov, with Petipa's counsel and instruction) (1892); The Awakening of Flora (1894); The Calvary Halt (AKA Halte de Cavalerie) (1896); Raymonda (1898); and Harlequin's Millions (AKA Harlequinade) (1900). Petipa also resurrected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works created by other choreographers which had long left the stage of other European theatres. By way of Petipa's productions, many of these works lived on to the present day - Le Corsaire (1856, 1863, 1868, 1885, and 1899); Giselle (1850 with counsel and instruction from Jules Perrot, 1884, 1899); La Esmeralda (1866, 1872, 1886, and 1899); Coppelia (1884, 1894 with Enrico Cecchetti); Paul Taglioni's La Fille Mal Gardée (1885 with Ivanov); The Little Humpbacked Horse (AKA The Tsar Maiden) (1895); and Swan Lake (1895 with Ivanov). There are a number of various divertissements and incidental Pas from Petipa's original works and revivals that have survived in performance even when the full-length work did not, either in versions based on Petipa's original or choreographed anew by others - the Grand Pas Classique, Pas de Trios and Children's Polonaise and Mazurka from Paquita (1881); the Venetian Carnival Grand Pas de Deux (AKA the Fascination Pas de Deux from Satanella) (1859/1870); The Talisman Pas de Deux (1889); the La Esmeralda Pas de Deux (1899); the Diane and Actéon Pas de Deux (1903/1931 in a version by Agrippina Vaganova); The Cavalry Halt Pas de Deux (1896); the Don Quixote Pas de Deux (1869); the La Fille Mal Gardée Pas de Deux (1885/1894); and the Harlequinade Pas de Deux (1900). All of the full-length ballets and individual pieces which have survived in performance are today considered to be cornerstones of the Classical Ballet repertory.”

2007年5月20日星期日

Friend's space

http://monstercolumbia.spaces.live.com/

八卦的民主

在一个什么都不藏着掖着的时代,没多少人能够逃脱八卦别人或者被别人八卦的命运。昨天和朋友讨论,应该把八卦的对象定在自己身边的人身上,还是定在八竿子打不着的明星身上。朋友觉得应该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地“扒”朋友的主题上,其理由如下:第一、认识的人容易下手;第二、认识的人的事儿我们才关心;第三、认识的人的事儿才容易传播出去;第四、认识的人的事儿别的朋友才关心。 我持反对意见,认为八卦明星才是更人道的方式。前一段在讨论“黄健翔门”事件的时候,读了一个人写的关于明星隐私和八卦民主问题的文章,觉得很有见地,在此小小的引伸一下。第一、明星和常人不同,他们没有隐私权。他们自愿或者不自愿的出售自己的隐私,以换取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如果想成为公众人物,就要放弃自己的隐私,否则别玩了。所以,八卦明星们不存在后果问题。至于,明星频繁打官司讨要隐私权,完全和“官人,我要”一样,属于不合理请求;第二、认识的人属于自己人,不可下手,八卦他们就等于八卦自己的生活;第三、在八卦面前,人人从来不平等。跟我妈说我隔壁小山儿二姐的同事怀孕要生第二胎了,和跟她说王菲要生第三胎了的效果绝对不一样。明星们毋庸置疑地拥有话语的霸权,和被话语的霸权。 今天另一个发现就是一个人的性格决定她使用什么样的彩玲。每次在图书馆泡着,隔不多久就会听到一阵彩玲儿,然后看见男女老少翻找自己的手机,然后又看到一个人从座位上弹出来,捂着腮帮子从自习室里奔出去。如果动作快,采铃响了两遍就出去的,我们称为Intel Core 2 Duo Processor; 如果动作稍慢,在三遍之后才动弹的,叫做奔三;如果动作非常慢,在四五遍之后才移动的,只能称为T-immobile 了。最有趣的是看到彩玲非常符合主人的性格。美国人民的想象有限,发明不出中国那么多花样翻新的彩玲。最无趣的人一般都和我一样,用震动档,一辈子也不发声,让他们猜去吧。小姑娘们喜爱震天响的拉丁音乐。男孩子们很多人用那条无聊的提示“5432-5432-123”。You figure that out。

2007年5月19日星期六

Fleet Week New York City is scheduled for May 23-30, 2007

Yes, it is coming!!!
Thousands of Sailors, Marines and Coast Guardsmen from U.S. Navy, U.S. Coast Guard and international navy ships will participate.
Hosted nearly every year since 1984, Fleet Week New York is the City's celebration of the sea services. This annual event also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citizens of New York City and the surrounding Tri-State area to meet Sailors, Marines and Coast Guardsmen, as well as witness first hand the latest capabilities of today's Navy, Marine Corps and Coast Guard Team. Fleet Week includes dozens of military demonstrations and displays throughout the week, as well as public visitation of many of the participating ships.

知道我的跟我走,不知道我的滚蛋

上次去芝加哥的时候买了很多张学友的CD,现在ipod 里面全是张大哥的情歌。第一次听觉得有点陌生,好像和14、5岁听的时候很不一样。那个时候,为了攒40块钱去看他的演唱会,咱们也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很久诶!俺们那个时代的追星远远没有现在粉丝的疯狂,很文雅的,恨窝心的。喜欢赵传,喜欢童安格,喜欢张学友,顶天了就是在密不外传的绝绝绝绝密日记里写一句,我好爱你!最疯狂的追星行动也就是和全班同学跑到香山去看郑少秋拍《戏说乾隆》,远远地瞻仰一下他老人家的风采。
90年代初的时候,还没有那么多CD, DVD,MP3,MP4,MV,MTV,IPOD,ITUNE,我们还在用“随身听(walkman)”听真正的磁带。每天中午从海淀剧院后面的校园后门溜出来,骑车到海淀图书城,在昊海楼的二层逛音像商店,买10块钱一盘的正版张学友磁带。说是正版,是从香港盗版来的正版。只有大家合伙烧钱的时候,才会到图书城另一头的外文书店,哆哆嗦嗦的掏出钱来,买一盘真正进口的、带有EMI标志的正版“正版”。听那样的正版,足以使人产生傲视群雄,唯我独尊的感觉。
现在张学友老了,不出新专辑,专门靠音乐剧和演唱会混了。我每天到河边跑步的时候,总是让他的老歌陪着我出汗。1995,1996,1997年左右的歌,对现代的90后来说,大概算是化石级或者至少是骨灰级的东西了。很多歌我都忘了,现在听起来跟听新歌似的。好东西还是好东西,甭管有多老。
昨天夜深的时候看《红楼梦》,看到晴雯撕扇那一节,原来历史上这么著名的一段佳话里,晴雯一共就撕了两把扇子。这撕扇最后竟成了将她踢出大观园的口实之一,早知如此,不如多撕几把呢!金钏和宝玉调情的那一段,原来是宝玉在勾引金钏,金钏统共就说了一句话,“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是你的,总是你的”,结果真是金簪入水,永劫不复了。奇怪小的时候怎么会爱看这样的小说,这么消极和暗淡的人生,怎么会符合小女生的口味?
早上出门的时候,又带着张学友伺候。晴天白日的,门外在下雨,张学友正唱到“分手总要在雨天”。心里感叹,张学友真是个贴心人儿,知道什么时候唱什么歌,懂得眼高手低,捉摸人的心思。等我们这些老粉丝“复活”的时候,也许他可以出来竞选个“快男”什么的。竞选口号不用太多,一条就够了,
“我就是1995年夏天你喜欢的那个张学友!知道我的跟我走,不知道我的滚蛋!”
音樂專輯和精選 1985年:《SMILE1985年:《遙遠的她AMOUR1985年:《局外人/交叉算了1986年:《情無四歸1986年:《相愛1987年:《初吻/炸彈1987年:《在我心深處1987年:《JACKY張學友1987年:《張學友87演唱會1988年:《意亂情迷1988年:《昨夜夢魂中1989年:《給我親愛的1989年:《絲絲記憶情歌精選1989年:《只願一生愛一人1990年:《似曾相識 (張學友的初戀故事)1990年:《夢中的你1991年:《情不禁1991年:《一顆不變心1991年:《愛你多一些精選1992年:《張愛友91演唱會1992年:《真情流露1992年:《愛火花1993年:《吻別1993年:《我與你1993年:《忘記他EP1993年:《等你等到我心痛張學友精選1993年:《祝福1994年:《學與友93演唱會1994年:《餓狼傳說1994年:《張學友Jacky Cheung 24K Gold 金藏集1994年:《偷心1994年:《這個冬天不太冷1995年:《三年兩語1995年:《擁友1995年:《過敏世界1995年:《真愛新曲+精選1995年:《一生跟你走作品集1996年:《友學友95演唱會1996年:《情緣十載95友學友台灣演唱會1996年:《愛與交響曲1996年:《忘記你我做不到1997年:《不老的傳說1997年:《雪狼湖Citibank信用卡張學友珍藏版EP1997年:《雪狼湖1997年:《想和你去吹吹風1998年:《釋放自己1998年:《不後悔1998年:《友情歌歲月精選1999年:《有個人1999年:《走過19991999年:《友個人演唱會2000年:《Touch of Love2000年:《Jacky Cheung15 十五年音樂精選2000年:《當我想起你2000年:《友情歌:張學友1995-2000世紀情歌金選2001年:《學友—熱2001年:《天下第一流2001年:《903 ID Club 拉闊音樂會2002年:《他在那裡》、《張學友新曲+精選2003年:《張學友音樂之旅Live演唱會2003年:《張學友4 in 1珍藏集2003年:《張學友1985-1999大碟全集2003年:《張學友1987-1999演唱會全集2004年:《Life Is Like A Dream2004年:《Black & White2004年:《活出生命Live演唱會2004年:《環球巨星影音啟示錄 - 張學友2005年:《環球百花齊放 - 張學友2005年:《雪狼湖(國語版)2007年:《在你身邊

菊治的茶与不茶

傍晚的时候,在自习室里一个人读川端康成的《千纸鹤》。五六点钟的时候不用去体育馆出汗,不用去厨房打点一家老小的饮食,不用抱住电视机看着《Everybody loves Raymond》傻笑,我舒舒服服地在屋子里享受老小姐的自在。没有茶,没有舒服的纸本书可读,我对着电脑的屏幕,掉入了菊治晃晃悠悠的人生。
“菊治踏入镰仓圆觉寺院内,对于是否去参加茶会还在踌躇不决。时间已经晚了。”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把整个故事的精华提了出来。这是一个关于在不合时宜的时间、不合时宜的地点、和不合时宜的人、发生不合时宜的关系的故事。表面上看来,这个故事实在有不少的卖点,比如贯穿始终的对茶具的赏玩,比如菊治父亲和太田夫人的私通,比如菊治和太田夫人以及她女儿文子的不合伦常的肉体关系。在那表层之下,是各色人等最初和最后的肉体体验,是经由死亡才能了悟的爱情,是对于本性最无情的嘲弄。
短短的故事里有好几层的关系和冲突。菊治的父亲曾经和近子以及太田夫人发生过关系,太田夫人的女儿文子也有可能是菊治父亲的女儿。菊治的父亲去世几年后,菊治邂逅太田母女,并且很快对太田夫人产生了迷恋,太田夫人成了菊治父子的情人。他们的关系导致了太田夫人的自杀。随后,文子和菊治陷入了恋情,菊治又成了太田母女的恋人。四个软弱的灵魂,他们的爱情成了被菊治父亲所抛弃的情人近子用来对付他们的武器。 流言蜚语的肮脏和茶道的纯美,对肉体的迷恋和对精神爱情的痴迷,同时生长着、蔓延着。没有由来,没有终点,无所谓时间和空间的极限,无所谓生与死的界限,死去的人在活着的人身上继续存在着,活着的人从死去的人身上寻找爱和慰籍,活着的人爱活着的人因为他们身上所带有的自己死去爱人的气息。生生死死的绵延时空中,川端康成将生命的短暂与荒谬和茶具不朽的生命和永恒地美作比,由此而产生的震撼力比单纯的生与死、单纯的美与丑的对比所产生的共鸣大得多。

“何况,昨晚与今晨,菊治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把文子同什么人作比较。 对菊治来说,文子已是无与伦比的绝对存在。成为他的决定性的命运了。 此前,菊治每时每刻无不想及文子是太田夫人的女儿,可是现在,他似乎忘却了这一点。 母亲的身体微妙地转移到女儿身上,菊治曾被这一点所吸引,做过离奇的梦,如今反而消失得形迹全无了。 菊治终于从长期以来被罩在又黑暗又丑恶的帷幕里钻到幕外来了。 难道是文子那纯洁的悲痛拯救了菊治? 文子没有抗拒,只是纯洁本身在抵抗。 菊治正像一个坠入被咒语镇住和麻痹的深渊的人,到了极限,反而感到自己摆脱了那种咒语的束缚和麻痹。犹如已经中毒的人,最后服极量的毒药,反而成了解毒剂而出现奇迹。”

故事中茶具从一家流落到另一家,其实是隐喻人物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所有的人物之间都存在着极度紧张的关系,这些关系似乎只有通过死亡和分离才能得到净化和疏解。菊治对太田夫人怀有矛盾的感情,在她死后,他才意识到和接受了自己对她的爱。同样的,菊治和父亲之间没有什么亲情。一开始菊治对茶道的厌恶,实际上是本能地对父亲的私情的不齿。他慢慢地从稻田小姐和文子的点茶看到了茶道的美,从志野陶杯的美中认识到他对文子母亲的爱,理解了父亲对她的爱恋。他对美的极度的敏感和对丑的厌恶,使他在理性和情感的冲突中,难以做出决定,总是被动地等待。这种在暧昧的状态中任由激情所左右的命运,是在病态中生长出来的、带有死亡气息的生命状态的延伸。

“太田遗孀至少也有四十五开外,比菊治年长近二十岁,可她却使菊治忘却了她年长的感觉。菊治仿佛搂抱着一个比自己还年轻的女人。 毫无疑问,菊治也和夫人一起享受着来自夫人经验的那份愉悦,他并不胆怯,也不觉得自己是个经验肤浅的单身汉。 菊治觉得自己仿佛是初次同女人发生了关系,也懂得了男人。他对自己的这份男性的觉醒感到惊讶。在这以前,菊治从来不知道女人竟是如此温柔的被动者、温顺着来又诱导下去的被动者、温馨得简直令人陶醉的被动之身。 很多时候,独身者菊治在事情过后,不知为什么总觉得有一种厌恶感。然而,在理应最可憎的此时此刻,他却又觉得甜美而安详。 每当这种时候,菊治就会不由得想冷漠地离开,可是这次他却听任她温馨地依偎,自己如痴似醉。这似乎也是头一回。他不知道女人情感的波浪竟是这般尾随着追上来。菊治在这波浪中歇息,宛如一个征服者一边瞌睡一边让奴隶给洗脚,感到心满意足。 另外,还有一种母爱的感觉。”

川端康成算是把“新感觉派”推到了极致。他的文字堪称“温润缜密”,感觉上像是抚摸把玩过多年的鼻烟壶。读他的小说又像是在看太极推手,来回往复,无穷无尽的力量都在一来一去之间消弭于无形之中。他的笔端带着柔情,他写太田夫人是女人中的极品,那感觉和他写志野陶杯一样,都妩媚到了极点。对二者而言,似乎除了毁灭,没有什么更好的保存方法。

" 正如今天早晨文子在电话里所说的那样,这只志野陶的白釉里隐约透出微红。仔细 观赏的时候,那红色仿佛从白釉里浮现出来似的。 而且,茶碗口带点浅茶色。有一处浅茶色显得更浓些。 那儿恐怕就是接触嘴唇的地方吧。 看上去好象沾了茶锈。但也可能是嘴唇踫脏的。 在观赏的过程中,那浅茶色依然呈现出红色来。 正如今天早晨文子在电话里所说的那样,这难道真是文子母亲的口红渗透进去的痕 迹吗? 这么一想,他再看,釉面果然呈现茶、赤搀半的色泽。 那色泽宛如褪色的口红,又似枯萎的红玫瑰——并且,当菊治觉得它像沾在什么东 西上的陈旧血渍的颜色时,心里就觉得难以置信。 他既感到令人作呕的龌龊,同时也感到使人迷迷糊糊的诱惑。 茶碗面上呈黑青色,绘了一些宽叶草。有的草叶间中呈红褐色。 这些草,绘得单纯而又健康,仿佛唤醒了菊治的病态的官能。"

死亡在川端康成的笔下成了感觉的最高点,正是由于死亡的救赎,每个人才能原谅自己在道德和情感上的懦弱和堕落。

“太太!” 菊治使劲摇晃着夫人。 菊治双手揪住她咽喉连胸骨处,像勒住她的脖颈似的。这才知道她的胸骨比上次看 到的更加突出。 “对太太来说,家父和我,你辨别得出来吗?” “你好残酷啊!不要嘛。” 夫人依然闭着眼睛娇媚地说。 夫人似乎不愿意马上从另一个世界回到现世中来。 菊治的提问,与其说是冲着夫人,毋宁说是冲着自己内心底里的不安。 菊治又老实地被诱入另一个世界。这只能认为是另一个世界。在那里,似乎没有什 么菊治的父亲与菊治的区别。那种不安甚至是后来才萌生的。 夫人仿佛非人世间的女子。甚至令人以为她是人类以前的或是人类最后的女子。 夫人一旦走进另一个世界,令人怀疑她是不是就不会分辨出亡夫、菊治的父亲和菊 治之间的区别了。 “你一旦想起父亲,就把父亲和我看成一个人了是不是?” “请原谅,啊!太可怕了,我是个罪孽多么深重的女人啊!” 夫人的眼角涌出成串的眼泪。 “啊!我想死,真想死啊!如果此刻能死,该多么幸福啊!"

徘徊在死亡和生命之间的菊治实际上沉浸在从未体会过的幸福之中,那幸福仿佛是从罪恶中生长出来的鲜花。但是,读者中又有谁能够站出来,说自己是纯洁的,可以指责这个男人或者那个死去的女人?川端康成的妙处就在于他出离了寻常伦理的虚伪,探索在男女之间超越肉体和时间的更隐秘的连接。

" 眼下在夫人灵前瞑目,脑海里虽然没有浮现出夫人的肢体,但是夫人那芳香醉人的触感,却使菊治沉湎在温馨之中。 说也奇怪,菊治之所以没感到不自然,也是夫人的缘故。虽说是触感复苏了,但那不是雕刻式的感觉,而是音乐式的感觉。 夫人辞世后,菊治夜难成眠,在酒里加了安眠药。尽管如此,还是容易惊醒,梦很多。 但不是受恶梦的威胁,而是梦醒之际,不时涌上一种甘美的陶醉感。 醒过来后,菊治也是精神恍惚的。 菊治觉得奇怪,一个死去的人,竟让人甚至在梦中都能感觉到她的拥抱。以菊治肤浅的经验来看,实在无法想象。 “我是个罪孽多么深重的女人啊!” 记得夫人与菊治在北镰仓的旅馆里共宿的时候,以及来菊治家走进茶室的时候,都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正像这句话反而引起夫人愉快的颤栗和抽泣那样,现在菊治坐在夫人灵前思索着促使她寻死的事,如果说这是罪的话,那么夫人说罪这句话的声音,又会 重新旋荡在耳际。"

故事的结尾实际上算不上是结尾。文子出走了,故事其实还可以在继续下去。菊治缺乏那样的勇气,所以他是那个在黎明时分起来收拾志野陶杯碎片的人,他是那个在一夜激情之后留下来的人。这个结局与《雪国》结尾处叶子的死相比,平淡得多,也多了几分意犹未尽的滋味。菊治其实不是一个人,他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种生活状态。只是大多数人更爱自己,选择了不去受伤害。

想起了前几天读的冯唐的《北京,北京》,后来又看了几篇他的随笔,开始感觉很好,后味却有点怪怪的。读了川端康成,才明白不是冯唐有问题,而是我有问题。冯唐的文笔再好,他的写作也是一种强势的男性写作,我觉得读起来有压迫感。他不得不写性,因为除了性,他没法表现生命的力量和意义。他总是表现出对生活无所谓的态度,蔑视当下的文学传统,同时他的文字无时无刻不流露出一种处于强势地位者的感觉,一种自我无限扩大的感觉。即便是在描写男女之间最亲密无间的时刻,冯唐的态度也是一种旁观者的态度,仿佛在欣赏男主人公勃起的频率和幅度,而不是进入物我两忘的销魂状态。而在川端康成这里,他感受的层次要丰富得多,细腻得多。他自己曾经提到,与其说他是《雪国》中的文人岛村,不如说他的感受更接近艺妓驹子。他的自我实际上存在于每一个人物的背后,或者说每一个人物都是他直觉和感受的变现。他对他所描写的人物抱有巨大的、毫无保留的同情和爱。

因此,阅读的感觉就仿佛整个人不断收缩到内心的核里面去。而冯唐的文字,没有一分钟不在膨胀、爆发,也许因为他所描写的就是这种青春转瞬即逝的激情和无可理喻的自我。我觉得冯唐是在失去了爱的能力之后,试图回忆他曾经拥有过的爱的感觉。他写下来的东西让人感觉到他的冷漠,好像是透过塑料垫板来观看往昔的岁月。

相反,川端康成用文字探索情感的极限,在理性之外编织感性无边无际的网,搜罗最微妙的情感变化和游弋。他的故事是对人类情感深度和广度的全面恢复和整理。他描写弱者的感情。由于弱者的地位,这种感情带有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因为弱者无需征服,他们所需要的就是“徒劳地”付出自己的感情,期待可能的回应。与冯唐相比,这种仿佛处于“弱势地位” 的写作更和我心。

临睡前翻看老电影,挑出了1995年的日剧《跟我说爱我》。奇怪我年轻的时候怎么会喜欢这种东东,故事平淡无奇,节奏缓慢。男女主人公相敬如宾,自始至终守礼守法地谈恋爱,真是一点新意也无。但是看着看着,发现晃次慢半拍的性格其实和菊治很像。他在爱与不爱之间犹豫,就像菊治在要不要到父亲的茶室饮茶之间犹豫。晃次的魅力在于他的沉默(没办法,是个聋哑人),因为沉默,他更能体会声音之外的情感,以及声音无法到达的情感高度。

可惜剧本虽然把故事放在盛夏季节,却没有川端康成那样的对盛夏之美的感受力。在《千只鹤》的结尾,文子到菊治家造访,川端康成用短短的几句话就把夏天的美和少女的美都写尽了。这才是恋人眼中的夏日.

" 文子落坐在白夹竹桃树萌下的石头上。 自从近子来过之后,四五天来,女佣总在菊治回来之前给树木浇上了水。庭院里的旧水龙头还能使用。 文子就坐的那块石头,下半部看上去还是湿漉漉的。如果那株鲜花盛开的夹竹桃是茂盛的绿叶衬着红花,那就像烈日当空的花,可是它开的是白花,就显得格外凉爽。花簇围绕着文子的身影柔媚地摇曳着。文子身穿洁白棉布服,在翻领和袋口处都用深蓝布瓖上一道细边。 夕阳从文子背后的夹竹桃的上空,一直照射到菊治的面前。"

2007年5月17日星期四

不舍昼夜

两瓶啤酒下肚,我对自己的怜悯之情如滔滔江水泛滥。从Union Square 一路上回来在地铁上强忍着的眼泪,和着张学友的老歌一起从我昏花的老眼里留下来。本来我可以今天毕业的,本来我也应该是那些扔帽子的人群中的一个,这样的想法不断地冲进来。这样的想法越多,眼泪就越没有办法停住。心里面觉得委屈,一方面觉得自己没出息,另一方面又觉得没毕业就没毕业,没什么了不起的,反正早晚毕业都一样。可是,还是想哭。

我从来没有细细打量过雨后深夜校园的景色,每次都是快12点的时候从图书馆跑出来,趁着垃圾场的铁门还没有关闭的时候,抄近路回家。建筑系和社会学前面的花园,商学院和数学系之间的草坪,圣保罗小教堂尖顶上的灯光, Lower Library台阶上永远微笑的母校雕像,College Walk 两边从桃树枝叶的缝隙中撒下的银色路灯光,这些全都是在我每天奔跑的旅途上不起眼的装饰。今天,隔着朦胧的泪眼,我发现深夜的校园居然这么美。蹭到哲学系和东亚图书馆前面,找到那个已经思考了一百多年的光屁股的思想者,在他后面坐下来,对着哲学楼大门口上面蓝色大旗发呆。大旗上面写着,祝2007级硕士和博士生成功毕业!这可真刺激,比我去SIX FLAGES 坐NITRO 刺激多了,而且是免费的,要多少有多少!

雨后的草坪很潮湿,散发着清新的泥土气息,一颗巨大的盛开着塔罗型花束的梧桐树罩着整片的草坪,被雨水冲洗过的树叶亮晶晶的,在路灯下闪光。草坪上有几把散落的白色椅子,除此之外,就是沉默的思想者和同样沉默的我。这个城市的夜空从来不暗淡,今夜有云,过往的飞机带来的灯光穿过前方的云层,在天空中划出一条光线的长廊。圣埃克.絮佩里是否也是因为看到这样美好的夜晚,写出了《午夜飞行》里那些美丽的故事?

哲学系前面的两个灯柱典雅大方,我忍不住走过去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埃及纸莎草样式的灯柱上满是绿色的铜锈,越靠近基座的地方,装饰的纹样越复杂。柱身和基座衔接的地方设计得很别致,玉簪花式的叶片从下面翻卷上来,将圆形的柱身和底部多层的方形基座衔接起来。看着看着,我就把心里难过的事儿给忘了,一门心思捉摸着要是我结婚,婚礼的蛋糕一定要模仿这个柱身的样式。我就是这么一个低级趣味的人,思考和难过的时间从来不超过90秒钟。超过90秒钟,我的身体就会自动将系统关闭,立刻准备陷入睡眠或者哭泣状态。这样可以降低思考和难过对身体的伤害—至少可以减少酒精的消费和事后会后悔的莽撞行为。

身体里的酒精渐渐退去了,我靠着沉默的巨人给朋友打电话。记得罗丹的对话录曾经提到完美的希腊雕塑在不同的视角里会呈现不同的美。他忘了提一点,雕塑最完美的地方在于它们的沉默和从它们的沉默中产生的宽容氛围。朋友问,要不要算算你的本命?我的本命,什么是我的本命?什么是我?什么是命?我到底是谁?我从何处来?我现在在哪里?我要到何处去?我的朋友们在忙着生孩子,忙着回国渡假,忙着毕业,忙着搬家。我站在边上,忙着找寻自己的目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为什么而忙碌?我的生命为什么在消磨?

今天在网上看到有人在怀念张暖忻拍摄的《青春祭》和《北京,你早》,很想看看这些80年代的电影,谁有?

2007年5月16日星期三

Ceremony for Graduate-to-be

Yesterday I was supposed to graduate, but I did not. I saw my advisor briefly in the afternoon and he was as disappointed as I was. Nothing more was to be said, and I had to work hard in the summer to get that degree. The temperature was 85F yesterday, a perfect day for graduation, for laughter, for celebration, for hugs. Instead, I was sitting in the computer lab and felt so cold that I could hardly breathe. There are days which you will feel the ups and downs, my mom used to say. But not like this, not so many!
I have mixed feeling about myself, about my relationship with my advisor, and most of all, about this game called doctoral degree. It gives me so much opportunity, yet causes me so much pain. I don’t really know from my gust why I have not dropped out. The pasture is always greener over there, but why am I staying in my little cubit? My mom had a hard time to accept I am a loser in many aspects and she tried hard to cheer me up in the phone. But the distance is simply too long and we are a world apart. It took generations to move from Tahiti to Eastern Island and it will take the same time to move from my current state to her expectation. In the evening, I went to Capabana with friends. It was a salsa club in middle town near the crossing of 42 street and 11th Avenue. The free lesson was fun. I enjoyed moving my body, instead of my mind. Dancing had its magic which words can not reach. In the simple movement of my feet, the harmony raised and extended to my limbs and heart. After couple of hours of non-stop dancing, we got out of the club. The backdoor faced the Hudson River and it looked like a miracle under the dark sky. The wind was warm and strong, blowing away all the negative thinking about the world. In the distance sky, a big red New Yorker logo was shining. The night was as tender as lover’s hands and the silky wind sent the message of spring time. For a moment, I assumed this night was my ceremony for graduate-to-be. Why not? How many days I can name in my life? Not so many. Let me to make this one special. May 16, 2007!

2007年5月13日星期日

Six flages

翻滚过山车

人生有需要玩过山车的时候。就像古龙叫嚣的,武侠小说需要色情;就像冯唐说的,男人们喜欢女人胸大腰窄嘴小,这是公理,不需要也无法证明。幸福的美国人民发明了现代意义上的游乐园,发明了过山车,发明了除了过山车其他什么也没有的六旗游乐园(Six Flages)。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说明,美国人民的需要很简单,就是要在极端高兴和郁闷的时候,有个地方去折腾、去发泄、去尖叫。对于广大纽约地区压抑的女博士生而言,这大概也是最有效、最快速、最安全地对付研究生院压力的方法。于是,我们五个加起来快150岁高龄的中国女中青年,掺和在平均年龄不超过20岁的纽约小孩中间,摇摇晃晃地坐着308路公共汽车向着六旗前进。

大名鼎鼎的六旗其实还没六铺炕大,我没去过迪斯尼乐园,我想这里大概和迪斯尼的概念差不多。六旗的想法更简单,让你一次把过山车坐个够!这里连车费带门票一共51美元,如果买季节套票的话,99美元可以无限次的到这里来玩。公园的主题就是各种冠以这种美名的过山车,比如蝙蝠侠和罗宾、超人、美杜沙,具体地说,就是以各种方式来折磨你幼小而无知的身体,让你在恶心地诅咒全世界的同时忘掉你的烦恼。

当我们以70英里的速度冲出蝙蝠侠洞穴的时候,我觉得全世界就是一个上下翻滚的球,我就在这个球里跟着它滚。什么恐惧害怕根本说不上,你就是一团在轨道上横冲直撞的肉饼。根本不用担心什么安全的问题。如果这里不够安全,这种游戏根本不可能存在;如果真的不安全,你担心也没什么用处,该死的话你也没辙。至于说刺激,我觉得不如说是完全放开对生命的控制之后的解脱。当我们随着Nitro 一点一点升到轨道最高点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我对自己生命的控制降到了最低点,什么理想、主义、未来,全是狗屁,剩下的就是两耳生风、腾云驾雾的在钢筋的丛林中穿行。不仅失控,而且失重,三番五次颠倒过来看这个世界,还真有点意思。好几次都觉得要被甩出轨道了,一股巨大的力量又把你拖回来,我们好像是被上帝巨大的手支配着,被他当作色子玩弄着。

这么折腾几次过后,再坐其他的过山车就不觉得有什么新奇的地方了。变化无非就这么几样,或者让你坐着飞,或者让你躺着飞,或者让你不停地品尝失重的味道,或者没完没了地拐弯兜圈子。具体得说,就是把人绑得紧紧地,然后扔出去。后来,单凭座椅和安全带的设计,我就可以把这种过山车的模式猜个八九不离十了。如果安全带只控制你的腰部,那么一定是以失重的部分居多,没有什么翻跟头的;如果安全带要捆住你的全身,那么一定有很多的转弯和翻跟头;如果从头到脚都要绑,尤其是控制你头部的移动,一定有不少机会让你的脑袋不停晃荡。说起来设计过山车的人也挺不容易的,非得不断地找出点儿新花样来,让大家觉得有意思。其实说白了,就是让你换钱买罪受的经验更丰富多彩。

过山车是美国快感文化的产物。要快、要刺激、要有成就感,无需努力,在一分钟当中,一个人就可以从一无是处的loser变成拯救世界的英雄。过山车给人的就是出离现实世界的几分钟,在漫长的无意义的等待之后,它给你一个高峰体验的假象。说它是假象,因为它不是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之上,它所产生的征服感建立在冲破所谓个人极限之上。这种个人极限是我们平日所忽视的体能和心态的极限,是我们不能或者不屑于去挑战的人生层面。到底没有多少人能够靠完成纽约马拉松或者环法自行车赛来满足这种体能上的极限征服,所以高峰体验也被这一小部分人所垄断。过山车要创造出一种非现实的困难情境,使你产生类似的满足感,使得“高峰体验”变成大众体验。也因为它是一种假象,这种伪高峰体验所带来的快感很快就会消失,它无法和真实的高峰体验相比。因此,游乐园希望并且要求你不断地做过山车,使你的快感一次又一次提高(票价对乘坐过山车的次数没有限制,坐一次和坐无数次价格相同)。在快感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人们仿佛达到了平日所不能企及的高度成就感和满足感。可是,由于边际效用的递减,这种快感增加的幅度逐步递减。最后,当你乘坐了10次之后,即使是再新奇的过山车设计,对你而言,也不过是另一次硌屁股的旅程而已。为此,游乐园发明了排队。多数过山车的容量是32 人/次,因此多数人要等待一个多小时才能挤上自己的“银河列车999”,这种等待无疑提高了人的兴奋度。总而言之,过山车乐园的设计就是帮你塑造一个超人的梦,而你就是那个超人。

过山车表面上要求乘坐者要有勇气和毅力来挑战自我,实际上它的安全系数比在路上开车高太多了,是一种毫无风险可言的挑战,而且它确保每个人都会取得成功。它对于孩子们的吸引力远远大于成年人。孩子们的世界里没有多少机会接触到真正的挑战,他们最容易被过山车所吸引,他们最希望通过乘坐过山车来证明自己的勇气、体验日程生活所缺乏的快感和满足感。对成年人来说,现实生活已经够刺激的了,他们的身体疲惫、灵魂困乏,过山车所提供的那点新鲜感不足以使他们忘忧,不过暂时麻痹一下他们的神经罢了。呼啸的过山车上挤满了那些还没有被社会所侵蚀的、年轻的、高声喊叫的小野兽们,也许我太悲观了,他们的幸福也许是真实的。我从过山车上下来,不是也庆幸地想到:活着真好!

我想起了小时后第一次在北京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坐过山车的经历。很多学校都组织学生到那里去春游。那儿的“丛里松鼠”是我所知道的第一个中国版的过山车。它的难度系数和今天的过山车相比几乎为零,但是能够挤上去一回却是所有人的梦想。不知道它现在是不是还存在,无论如何它是和可口可乐一起最早进入中国的美国文化载体。第一次坐过山车的时候,我正在狂迷松本零士的《银河列车999》,想象着能够跟着过山车一起进入宇宙。《银河列车999》是我所接触到的第一部描写人性黑暗的日本动画,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把它和过山车联系在一起。想要拥有机械人身体的铁郎对人性和战争充满了怀疑,那部动画片实在是一个成人的故事,里面充满了悲哀的反思。“自有历史以来,人类便不停战斗。由小时候开始,人们在电影和书本中享受战争的兴趣,但真正战争的乐趣,只有血和泪,以及无数的墓碑。” “弱肉强食,吸取牺牲者的血,以滋长强者的繁荣,这就是生存于这宇宙中的真貌。想到这点,铁郎很悲伤,他既不希望得到牺牲品,亦不想成为牺牲品。”

在回来的路上,在黑暗的车上和朋友讨论意义的问题。被过山车折磨了一天的身体彻底的倒下了,可是朋友的谈兴甚高。她提到醉琴最近写道她忙着帮男朋友组装家具,从体力劳动中得到了很大的成就感,觉得体力劳动比绞尽脑汁的写论文有意义多了。我不置可否。前几天和休吃饭的时候,也提到了类似的问题。我们已经被我们的教育所异化了,所以我们对意义的需要已经不能为简单的体力劳动所满足。我们的教育要求我们不断怀疑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这个东西不可能通过身体的活动来解决。我们现在的状态就好像是尝了苹果之后的夏娃。如果没有吃那个苹果,我们也许可以自在地从无思考的生活状态中得到满足。一旦吃了那个苹果,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基本的体悟和认识,一个人就不大可能满足于无思考的生活状态。有思考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残酷的生活状态,它要求你像西西弗斯一样每天不断重复地推巨石上山,那块巨石就是自我和它的实现。那些最有智慧的人,往往可以看穿因果,放弃智识所带给他们的障碍,重新过一种类似于无思考的、实际上是高于思考的生活。而我们这些没有什么慧根的人,恐怕要一辈子挣扎了。

结束这一天的时候,吃了一碗牛肉面,辣得我眼泪都要出来了。很感激带我去坐了一天过山车的朋友们。因为这一天的过山车,我明白了:第一、我的身体状态尚好,可以忍受8个小时以上过山车的折磨;第二、我的确把烦人的生活仍在了一边儿,自在地过了一天;第三、有朋友真好,即使她们在刚果的激流里没有把你从水里捞上来;第四、奥里斯的牛肉面原来不一定要加面条,你可以点粉丝或者河粉或者乌东面。哎,选择咋着多呢,跟过山车似的!